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所以谓渾淪。渾淪者,言万物相渾淪而未相离也。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所以谓易也。易无形埒,以变为一,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变乃复变为一。一则形变化始矣。清轻上为天,上重下为地,使人和气中游。
故曰:“生覆不成,无事可成。”何以观?盖生覆不过能自我涵养,不足以成人世间事业。此即所谓“知止知往”、“守静致远”。然则男女、老幼、贵贱、富贫等等界限非绝对,而是依据其所处的位置和功能来定位与评价的。
夫动靜之间,在於調和與平衡。在於對待萬物時,用仁用義,用柔用剛,用短長圓方來調和萬象。而在於自己的修養與生活方式,也應該如此謙虛謹慎,以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在此之前,要先明了自己生命的本質及其終端,那麼自然就會明白生命的實際情況,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不會感到迷茫或恐慌。
當孔子見到林類這樣的人時,就知道他是一個深得道理的人。他說:“善乎!能自寬者也。”意思是,這個人很善良,他能夠宽恕自己,以及他人的不足。他不是那种只看自己的优点,不看缺點的人,而是一個既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又能够接受并且包容别人的这样一个人。
所以林類能够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没有任何烦恼,因为他知道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这就是孔子的教导:“吾聞君子居喧處静,如同日月出没。”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追求更多,却忘记了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的一切时,我们会感到羡慕,但当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它们的价值。这正如孔子的教导,“活到老,为孩子做饭”,只有当你真正体验到了辛勤劳作之后,你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
然而,这种认识并不容易获得,它需要时间与实践。如果我们能够像林類一样,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种平静与满足,那么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知道这是生命的一个自然过程,是一种转换,是一种返回至源头。但这需要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恐惧的心态,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灵状态,对于普通人来说非常难以达成。但对于那些懂得如何调节内心世界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宁静,不被外界干扰,从而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小乐园。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自由自在地存在着,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他们,只要他们愿意放手一切,便可以自由翱翔于大海中了。这正如《黄帝书》上的话:“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我存?”(我的精魂进入它所应归的地方,我身体回到它应归的地位,我还能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