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祖何以用风箱比喻道你知否修行入魔了还有救吗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在《道德经》中,第五章中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句深奥的比喻,让人不禁思考:在众多可以比喻大道的事物中,为什么道祖选择了风箱这个形象来阐释?这似乎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但细究其间,我们或许能更准确地理解道祖构建橐龠与大道之间关系的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橐龠”的本质。常见的翻译为“风箱”,但实际上它是指鼓风吹火的器具,或直白些说,是一种人工鼓风机。通过进风口吸入外空气,再由人力压缩,使之从出风口集中喷发,以增强火势。这其中,“橐”和“龠”原本指的是不同的物体——橐是动物皮制成的风袋,而龠则借指连接在橰上的输风管,这种简单、原理明了的事物,对当时的人们却具有重大的意义。

此时期是中国冶铁文明发展的大时代。铁液化和锻造需要极高温度,而木柴燃烧的温度远不足以达到需求。在没有掌握冶铁技术之前,商周时代所用的金属器物及兵戈等都是青铜打造。在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后,如今我们欣赏青铜器带来的美感,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尤其士兵们来说,软弱性带来的麻烦如盔甲防护不足、兵器杀伤力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而只有借助于鼓風機增加火势和温度,加上铁制品才开始被广泛应用。

然而,在道教思想体系中,我们会发现 橐龠之用又有玄妙。道祖描述道的时候提出,这是一个不可名、不可言的事物,但天地万物都是生自此事实存在中的万变皆可得之法,即万变皆可得之法即生命活力的源泉。这使我们联想到物理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字:“化”。就像植物生植物、动物生动物、人生人的这一生的过程命名为生命一样,那么讲"生命"其实是在讲生命如同吹出看不见的力量一样使自身发生质变生成新事物。此乃"化"也。

同时,也注意到一点:虽然人们把修行视作一种哲学探讨宇宙与生命本质的一种抽象表达形式,但是修行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追求,它同样包含对社会生活实践指导作用信条的一部分。一念生百病,一念灭百病;身心健康既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取决于如何处理自己内心世界产生的心理冲突。当我们正心正念,就可以化解一切磨难;当一念为邪,就会迎来阻碍。在修行路上,我们就是自身的橰龇究竟是化金为水还是凝水成冰,全在于自己如何去面对修行这件事所引起的情感反应。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