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道经典语录:天工开物卷二中,记述了丝织之道,其中包括制丝车、调丝、纬络等步骤。诗文中提及,制丝车需精确的尺寸与器具,一旦完成,便可载运后图详细说明。在煮茧过程中,锅内沸腾的水中投入蚕茧,不同品质的丝可以产出不同的数量。通过竹签拨动水面,可以观察到丝绪出现。此时,将手中的丝绪引入竹针眼,并绕过星丁头,再挂于送丝竿上,最终在大关车上结扎。
对于断绝之时,如果寻找到断线处,只需将其搭接即可,不必进行复杂的缠结。此外,为了使得织出的布料更加光滑且不易积累,也依赖于送丝竿和磨木相互配合。川蜀地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缫车制作方法,它们架设在锅上的方式略有不同,但湖州制作的缫车则被认为是最为完善。
在选择用于缫发用的柴火时,要选取极其干燥且无烟味者,以免影响到最后产品的色泽。而要使得生出的高质量美丽的丝,其法则有六个字:「出口干」、「出水干」,这两种方法都涉及用炭火烘烘或烧焦以达到最佳效果。
调理成好的生絲後,用於織造時,最先進行調整絲質,這一過程稱為調絲。在光明處安置一個木架,上方植立四根竹柱,即所謂之絡笃;這些竹柱旁邊設置了一個斜向的小竹棍,上端裝有一個半月形狀的小钩,用以悬掛絲線,並將它繞過一個名為籰(yuè)的環形物體,以準備將來牽引經線與纬線進行編織工作。一端小钩下垂著一塊小石頭,這就是活頭,当需要连接断裂的地方时,只需拉动这个活头,小钩就会落下来。
當然,在使用这些经线和纬线之前,还需要先用清水浸湿它们,然后摇动大关车转铤,将它们编织成一定宽度的一段,然后再通过一个名叫筘(kòu)的梳状设备,使这些经线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这样就能控制最终织出的布料宽度,从而保证了织品定型。这整个过程涉及许多精密操作,如捆装印章、交换间隔,以及利用筘来调整行距等,让每一次编织都能够保持一致性和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