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汤的燕翼围绕着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民居人物们在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间穿梭

客家摇篮中的燕翼围,守护着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民居。站在虎形门罩的大门前,仰望斑驳的麻条石、灰褐的三合土、错落的青砖和嶙峋的牙子檐,这扇墙体如同一块不经装饰的客家大蓝布,从帘杆上垂下来,不仰头,看不到顶,一仰头直冲天际。

燕翼围,不只是惊叹于它的高度,更折服于它厚重的历史和完备防御体系。它位于龙南市杨村镇,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经历了370多年的风雨依旧坚固如初。

围屋二三层四周布有58个枪眼,顶层具备全面的作战功能,而四周环通的通道,便于在高楼上打击百米之外敌人。围内还辟有两口暗井,一是水井,二是储藏粮食旱井,以防敌人封锁水源。此外,还有一传说中的厥粉做成的地面,可以作为备战充饥之用。

大门设计更是一绝。大门为麻石券顶,有铁板反钉铁门、二重为门杠、三重为实木门,并且第一重门券顶上方设计了呈漏斗状注水孔,以防火烧墙。一旦遭遇敌人的火攻,可通过注水灭火。在1944年8月日军轰炸时,以燕翼围为目标投弹,但仅在西北角留下斑斑弹痕而未受严重损害。

为什么要耗费巨资建造如此厚重围屋?这就不得不提起明末清初那段战火纷飞年代。当地行踪不定的游寇,加上当地彪悍民风,使得杨村自古就是不安宁的地方,“太平堡太平,天下太平”“冇功夫不敢上太平”成为当地流传久远名言。

赖福之结合早年的避难经验,为儿孙安定发誓,用毕生精力建造了一座备战备荒的大围屋来保儿孙安定。至其长孙济斯3岁时,在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完成了这项宏伟工程,因其高大易固守,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高守圍”。

据族谱记载,燕翼围建好后,被赣州知府周玉衡赞誉并留下墨宝“燕翼圍”,后被镌刻在大门上。这三字背后蕴含着他保护子孙深谋远虑与荣昌后世愿望初衷。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客家先民追求安居乐业艰辛与智慧,也见证了他们团结协作、诚信正义、敢闯爱拼、尚先善赢精神。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