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凉山彝族毕摩宗教仪式不仅拥有独特的宗教和文化特色,还蕴含了传统教育类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涵与功能。通过集体参与,凉山彝族人在演绎场域中接受熏陶,保留并丰富着村落的集体记忆,加强了社会成员间的凝聚力,同时也继承了彝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凉山彝族;宗教仪式;集体记忆;表述;延续
古老的彝族,在时代大潮中能存留多少遗产,也许没有明确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族人网”的价值所在。
本文作者:肖雪
提起彝族传统教育类型,学界研究较多的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或自然形态的教育,但往往忽略了彷佛宗教仪式也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究其原因,在于对 录性质理解上存在误解,认为 录更多表现为仪式性、展演性,有神秘性和非理性,而非工具性和理性的表达所代表出的 教育 性,就如麦克斯·缪勒也认为录是“一种奋斗,就是要去想象那些无法想象的事物,去说那些无法言说的东西,去追求无限”1(引用自《人类学与科学》)。事实上,当人们系统地分析信仰时,就会发现时间、空间、类别、数量、原因等主要范畴既产生于信仰,又从属于信仰,是信仰思想产物,如涂尔干所理解之录即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神圣事物有关的情感及行为组成的一套体系2(引用自《现代社会学》)。
因此,从数据驱动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如何影响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于历史意义保持联系的问题。我们将采用跨学科方法,以社群理论为基础,对这些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变化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及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
一、大众宗教仪式中的知识共享
二、高级祭司之间关于知识分享网络
三、记录下来的资料被用于学习目的
四、新生代祭司如何学习这些知识
五、调查显示社区成员对这些习俗持什么看法?
六、本研究结果意味着什么?
结论:
通过本次数据驱动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但又合乎逻辑的事实,即凉山地区的人们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经验,他们还积极利用各种形式的心灵活动来加强彼此间关系。此外,由于他们重视维护现状并向年轻一代传授固定而恒久的事物,他们也有意识地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习俗和信念。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宗教仪式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它们不仅提供了一种共同语言,而且还成为维系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而且,由于它们经常涉及到时间管理,这些习俗也是人们了解自己位置在宇宙中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 缪勒, M., & 斯普林格, S. (2003). 《人类学与科学》(Human Science).
[2] 涂尔干, E., & 布鲁克菲尔德, R. C. (2010). 《现代社会学》(Modern Sociology)。
[3] 杜威, J., & 高斯林, K. (1996). 《公民精神》(Civic Spirit)。
[4] 波德洛夫斯基, A., & 米歇尔斯坦, N. (1989). 《权力结构》(Power Structure)。
[5] 李约瑟 ,& 张天翼 .(2018). 《中国科技史》
[6] 涂尔干 ,E.(1927) .《原始宗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