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承:榴兆楼从隐世到明显的修缮故事
榴兆楼,惠阳区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其在香港秘密大营救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该客家围屋不仅见证了历史的转折,还存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古建筑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辉煌。
200多年前,当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叶氏族人建造这幢围屋时,它就已经是当地的一道风景线。而在1941年的香港被日军占领期间,这里成为了数百名文化人和爱国志士逃离香港途径的一个重要接转站。这段历史让榴兆楼不仅拥有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有了一份特殊的地缘意义。
尽管如此,在2010年最后一户居民迁离后,榴兆楼再也没有人居住,只作为家族祠堂使用。但即便如此,这所庇护了叶氏族人的古建筑,也未能避免因长期受日晒雨淋而逐渐破败。当地村民虽然偶尔对其进行简单维修,但这种临时性的措施远远无法满足它真正恢复往昔之美。
直到2019年4月19日,榴兆楼正式被列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此之后,不久于同年9月,便启动了前期勘察工作,为其“修旧如旧”的目标奠定基础。今年惠阳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活化用好本地红色资源,并明确指出要完成碧滟楼、榴兆楼等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使得这一目标得以落实。
对于正在进行中的修缮工程,其负责人谢忠旗表示,他们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围屋进行整体修缮。此次考察表明,该围屋存在瓦面坍塌严重、部分墙体坍塌等问题,将会替换损坏的瓦面和木质构件,以及对墙体和裂痕进行补救,并根据建筑布局进行三合土地面施工,以达到消除现存病患并保证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
目前工程进展顺利,一旦初步完成整体修缮工作,可预计将在年底之前结束。通过这样的维护与改善,不仅能够保证这座古老建筑坚固性,同时还能提升视觉效果,为今后的活化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惠阳区一直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与赓续历史文脉,无论是通过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保护与修缮,或是在多渠道争取资金来支持这些活动,都始终保持着一贯态度——让我们的过去“活起来”,让我们的精神“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