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秘密大营救接转站客家围屋榴兆楼仿佛一位守护者的守望将农村最适合的四合院图片融入其历史与文化之中以

摘要: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传承文化遗产的光彩。惠阳区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香港秘密大营救接转站客家围屋榴兆楼正在进行修缮工程,这项工作预计将在年底前完成初步整体修缮。榴兆楼因其参与大营救而闻名于世,它是一座坐西北朝东南的客家围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占地面积1482平方米,堂屋为三进,有精美壁画和雕刻。

这幢围屋曾经是四处角楼,顶部有镬耳山墙,用以压顶挡风,使其气势更加庄严。由于地处偏僻,大约200多年来,只有少数外人见过它。不过,在81年前的香港秘密大营救中,这里成为了重要的接转站之一,为数百名文化人、爱国者提供了安全撤离到内地的途径,其中包括著名作家茅盾、胡风等。

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后,榴兆楼再次陷入沉寂。在20世纪十年代至2010年的最后一户居民迁出之后,这座庇护叶氏族人的古建筑无人居住,只作为家族祠堂使用。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日晒雨淋,这座传统砖木结构的古建筑逐渐走向破败。

2019年4月19日,榴兆楼被列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了修缮前期勘察工作。今年惠阳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对本地红色资源进行活化利用,并明确了对碧滟楼、榴兆楼等历史建筑修缮工程的目标和方向。

茶园村村民叶春城曾在这里度过童年的岁月,他每天都过来看望这栋围屋,看望着它即将迎来的重生。他说:“我在围屋住了10多年,对这栋房子很有感情,看着它慢慢破败,我心里不是滋味。”

工程负责人谢忠旗表示,他们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围屋进行整体修复。这包括替换损坏瓦面和木质构件,以及修复墙体裂痕,以保证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还会根据建筑布局进行三合土地面施工,以消除病患并改善视觉效果。

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并预计在年底前可初步完成整体修缮工作。一旦完成,将不仅保证文物坚固性,也能提高其吸引力,从而实现对文物保护与科学传承,同时促进今后的活化利用,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让文化遗产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