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彝族与周边藏族在自然景观中的文化共同性探究:民族特色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摘要:
九龙彝族与周边藏族在丧葬习俗、婚姻习惯、服饰、饮食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文化共性,这种共性不仅仅是由长期杂居和相互影响所致,而是源于他们之间历史上的共同渊源。关键词:彝族;藏族;民族文化;共性。
古老的彝族,能在时代潮流中留存下来的东西有多少,也许没有确切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为她留存一些价值的文化,这正是“彝人网”的价值所在。九龙县位于四川西部,是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角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与康定接壤,毗邻石棉、冕宁,是甘孜州、雅安地区及凉山州三大民族聚居区的交汇点。这里,彝文化与藏文化虽然各自独立,但却在自然美景中交织出许多共同特征。
这些共同特征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形成?笔者通过专门调查研究,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彝、藏两种文化的共同性调查
笔者曾经生活于九龙县湾坝乡,与当地藏民保持着密切交流,并参与了他们的一些生活实践,从而对他们的风俗习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田野调查,在石棅县蟹螺乡、新棉镇等地收集资料,并直接向当地群众进行访谈,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两者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显示,九龙彝族与周边部分藏族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共通:
宗教习惯和丧葬习俗
多神崇拜观念。在《九龙县志》记载中,“彝族崇信鬼神”,同样,在石棅县史料中,“万物有灵”的多神教也得到体现。
相同或相近的丧葬制度。解放前,一些地区性的藏家火葬仪式,与彷佛相同,无论是在木柴堆码数层次还是燃烧方式,都完全一致。
杀牲祭祀习俗
在父母去世时宰杀牺牲的情节相同。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宰杀动物数量上,更体现在其用途上,即猪开路,羊带路,牛耕地,每一种牲畜都承担着不同的亡魂引导作用。
婚姻制度
彼此内婚制,以及姑舅表优先婚姻法则。在解放前,一夫一妻制被普遍认可,同时存在姑舅表优先通婚规则。
结婚程序分为定婚、中间隔离期以及成家的三个阶段,不同于汉人的结婚传统,而与某些地区的地面格局相似,如冕宁縣境內亦然,有19岁前举行正式结亲仪式後再至20至25歲時完成成家步骤。
家庭组建
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为主,大型家庭除富裕户外较少见。此外,他们对于家庭成员间关系友好支持也很强烈,对待亲朋好友总是一副热情招待之态度,为这一地域的人际关系构筑起温馨而紧密的人际网络。此类行为反映出这两个民族对家族及社区事务重视程度高,使得社会稳定平衡得以维持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为这个区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其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社会。如果说"文革"期间对于中国所有少数民族造成巨大的打击,那么随后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予这些地方更多自由选择使得新兴产业逐渐崛起并且吸引了来自其他城市的大量移民来到这里寻求新的生活机会。而由于该区域丰富的地理资源如河流、大山、高原等,它们成为了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胜地之一,因此本区域目前正在经历一次快速转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变革力量的地方,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研究希望能从历史学术角度揭示并分析这个过程如何影响到了不同背景下的居民群体,以及未来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