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勤睦楼不是客家文化的传统民居建筑图片吗

客家文化,实则是深植于农耕的根基。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农业为主导,土地成为他们生产力的根本。耕地分为水田与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又包括坝和畬两个概念,无法种植水稻,只能栽培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和花生等。在田和坝畬之间的界限,可以简述为:田适合种植水稻,而坝通常位于河边,不易灌溉;至于畬,则指的是山上无水的带状旱地。这几百年来,这些景象不断在客家人的土地上演绎,每一次都令人感慨万千。

客家的佃农中,有的人拥有较少的水田,他们多数是租用他人土地。解放前,如果能够有几分自有的水田,那便是一件不小的事,因为有了水田可以种植粮食,为家庭提供稳定的粥食生活,对待嫁女来说,这样的家庭被视为理想,因此产生了“五石种田”的传说。一位姑娘,在探望男方时,听到他拥有“五石种田”,听起来像每天早餐吃鸡蛋粥,每晚饭炖菜,便欣然同意婚事。但是在她搬进新家后,却发现那块不足半亩的小片土里竟然夹杂着五块巨石,使得耕作极其困难。而关于“朝朝吃鸡粥夜夜炆饭”的美好生活,也不过是在鸡叫起床后赶紧吃完早餐再出门劳动,再晚上等到蚊子出现时才坐下来享受晚餐,“炆”与“蚊”谐音妙不可言。这个黑色幽默让姑娘深感痛苦却又无奈。

生活在河边的人们主要依靠垦殖这些地方,如角口坝、黄沙坝、大坝等,以番薯、芋头和番豆为主食。

而那些分布在山坡上的畬,更是生产条件恶劣。不仅要攀登陡峭的地势,而且还要手持工具行走,那更是何况要进行艰辛的劳作,“耕到天上”,即使白云飘过也只能伸手去摘星辰,但这种艰辛却成了他们自嘲的一部分。而尽管如此,他们仍坚持在岩壁之上开辟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地方,将生命延续下去,不愿迁移,只愿改变,一代接着一代勤奋读书传承家族遗产,即使处境艰难,也能孜孜不倦,最终飞跃出来金凤凰,是对阅读爱好的最好诠释。

这种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情形,无论如何影响着一个个成长中的客家儿童。在勤睦楼内外,还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古老客家农具,让游人们亲身体验并了解这段悠久历史及文化瑰宝。

因此,当我们看到勤睦楼门前的联语:“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便不能不想到那里的每一个人——他们勤劳、节俭,同时也是邻里间相互帮助、族群间团结协作的一个缩影,这正是对客家的真实写照,并且反映出了整个民族精神所蕴含的一切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