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祠堂并不是一栋栋简单的建筑,它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不了解客家祠堂,就难以真正理解客家文化。追溯祠堂发展历程
“客家是由于战乱、饥荒等历史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且稳定的汉族支系。”这是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林晓平对客家的定义。至于客家何时形成,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最迟到南宋,客家民系已经形成。
如今,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估计在全球,客家人口达到8000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地区作为客家的大本营,在广东,一地就有2500万左右。此外,大约600万分布在中国香港、澳门和地区,大约1500万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远来至此的 客家族与当地的潮汕民系、高阳民系相比,在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因此,有人提出“大中华,小 客家族”的说法,是为了强调 客家族与华夏文明间传承关系。
诚如黄遵宪所吟诵,“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那么 客家族津津乐道中的 “中原遗韵” 在哪里? 祠堂便是证明 中原遗韵 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我国古代,只设立宗庙祭祖本是一种专属于帝王贵族特权直到宋代张载程颐朱熹主张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统治者才放宽了祭祖礼制促使宗族祭祖祠堂出现于民间。
不过,在林晓平看来受官方政策影响 客家族 祠堂在这一时期数量规模有限制度也不完善直至明代中期修建进入兴盛期据林晓平调查清末修建的数量占总数的大部分。在清代宗祠已相当普遍例如赣南省内“族必有祠”巨户寒族莫不有一处宗祀以供其先旷不举者则人以匪类摈之报本追远厚庶几为吾江右之冠焉(杨龙泉志草)。
20世纪中期开发放缓直到80年代以后才逐步复兴目前 宗谱组织多已重修尤其海外华侨较多的地方梅州侨胞归国后纷纷慷慨解囊重修据不完全统计粤东区域保存较完整仍近万座。
客户端似乎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宗谱兴衰一般来说 祭品宏大建筑气派说明该氏兴旺发达相反简陋狭小说明该氏人丁不足财力不足而本应气派宏大的破旧不堪则往往标志该氏衰落。而传统家庭聚居并非偶然 宗谱往往聚落中心在现实社会里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客户端将要进行的一些事情就是通过办学提高自己的素质光耀门庭增进士气也是提高声望的地位。”
对于这点 林晓平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客户端办学确实起到了提高自己素质造就人才方面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但这更是一个过程一个长久的事业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
展现独特建筑文化出赣州市沿江向北40余公里行至湖江镇夏浒村矗立两座雄伟气派古籍可见即戚氏宗谱谢氏宗谱其中戚氏更加宏大保存也更完整关于戚氏来源传说晚明初年祖籍江苏戚文盛因未能成事辞官欲回故乡途经十八滩天柱滩遭风浪船触礁沉没生息繁衍成为开山始祖
约元末明初开始建立崇拜文盛公信仰由此五房分房共分成五房分别建立了自宅祭祖用的小院称作分院即宝善敦本绍庆聚顺四所分院由于水库建设不得不移址只留下追远塔及四所分院之一聚顺塔今日所见戚氏乃经过同治年间重修保留完好的仿宋式建筑风格占1400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优质木料全无朽化石材制巨石柱三厅共20根柱每厅容纳数百人上厅供奉神牌春冬二祭抽掉隔板呈现一体场面下厅戏台库房卧室外还存储寿木房间似缩小模型结构相似面积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