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刘沅声展现了他对客家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感情。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特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该博物馆个人展览,以2007年至今创作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共69(组)件为展品。近二个月来,每天都有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有不少家庭专程带孩子前来观看。
12年前,2007年的冬季,39件反映客家的泥塑圆雕作品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出5个月,这些作品以线条粗犷、风格质朴著称,其人物造型生动且题材独特,使人感受到泥土味和乡土味,一时引起轰动。刘沅声因此一举成名,并被媒体广泛报道。著名雕塑大师潘鹤看过他的泥塑作品后高度赞誉他“用泥土凝固客家的风情,为千秋万代留下”。
我的初心就是想用泥土记录渐渐远去的客家传统风俗民情,为后人留下,让传承和弘扬客户化得以继续。我内心深处有着对 客家的传统文化深深热爱。在12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怀着强烈使命感,用陶土和立体造型语言讲述 客家的故事,将其乡愁留住并呼唤它的情怀。
我主要以历史篇、耕读篇、童趣篇、家教篇、新风篇等系列为题材,如《渡口之战》、《砻谷》、《放米》、《踏粄》等作品生动地记录了各类生活习俗。这些作品就像一部 客户化故事集,在视觉上再现了南迁历程或婚庆习俗,也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还细偷针、大了偷金》的系列由7组工作组成,它们通过生动的人物表情兼具观赏性和趣味性,同时表达了诚信教育小孩道德价值观。此外,他还获得“广东新世纪之星”、“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的荣誉称号,以及第三届至第五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以及其他多项奖项。
最近几年,我也开始尝试公共艺术形式,以铸铜雕塑如《渡口之战》,以及石浮雕如《北联红色故事》,将艺术更好地服务于时代,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历史气息与文化温度。这份对艺术追求完美与对乡土文化眷恋让我的工作收获到了沉甸甸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