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根基是农业,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耕种为主,土地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田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主要包括坝和畬,不适合种植水稻,只能栽培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和花生。坝与畬之区别在于,前者多位于河边无法灌溉,而后者则是在山上无水的带状土地。
几百年来,这些土地见证了无数客家人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尽管拥有较少的水田,大部分客家人都是佃农,他们租用他人的土地进行耕作。在解放前的时代,如果一个家庭能够拥有一小块自己的水田,那就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它意味着可以种植粮食,有稳定的粥食来源,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一份难得的福祉。
生活在河边的人们通常会种植杂粮作为主要食品,而那些以“坝”命名的地方,如角口坝、黄沙坝等,更侧重于生产番薯、芋头和番豆。至于那些分布在山坡上的畬地区,其生产条件更加艰苦,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激励着客家人不断努力,虽然他们常常自嘲说自己像是“白云拂面过,伸手摘星星”,但实际上,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在荒凉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这种深厚的农耕文化,对每一代客家的儿女都有着深远影响。在勤睦楼,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传统农具,以及体验到真正的客家文化。这座建筑中的门联“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完美反映了客家的精神:勤劳节俭,与邻里友好,是对客家文化的一次性评价。而现在,您也有机会走进勤睦楼,一同欣赏这些历史遗迹,同时也感受一下那份浓郁而纯真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