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紧密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他展现了对客家文化的深厚热爱。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刘沅声的艺术才华,也传达了他对乡土情怀的执着追求。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特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博物馆个人展览,以2007年至今共69(组)件为基础,展出了他自创作以来所有客家的风情泥塑系列陶质作品。
12年前,在2007年的冬天,39件反映客家的历史和生活细节的圆雕作品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出5个月。这些作品以线条粗犷、风格质朴而受到赞誉,其人物造型生动,有独特之处,使得泥土味和乡土味更加浓郁。一时间引起轰动,并使刘沅声一举成名。
用泥塑记录渐远去的客家传统
“我想用泥土记录渐远去的客家传统风俗民情,为后人留下痕迹。” 刘沅声表示,他内心深处有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情感。他通过陶塑艺术,将那些古老而又生动的情景永恒化,让人们能够通过视觉感受到那份历史与文化。
他的作品主要分为“历史篇”“耕读篇”“童趣篇”“家教篇”和“新风篇”,如《客房大迁徙》、《砻谷》、《放米》等,这些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希望未来能继续流传下去。
近几年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份文化,刘沅声也尝试将其推向更大的舞台,如公共雕塑艺术。他曾为多个场所创作了一系列铸铜雕塑和浮雕,如《渡口之战》、《送子过学堂》,这些都是对本地红色历史或教育主题的一种表达,也是当地宣扬廉洁文化教育的手段之一。
无论是在小规模私人收藏品还是大型公共工程中,都能见到刘oshan的声音,那是一种对地域根基的情感投入,以及对于将这种根基转化为艺术形式的心血倾注。他的每一次创作都像是要把一个故事告诉世人,而这个故事里蕴含着一个民族千百年的积淀与变迁,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表达最纯粹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