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书法作为世界六种古典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传承中,但面临着消亡的风险。因此,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和展览对于保护、传承、发展彝文和彝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研讨会主要围绕五个方面进行交流:彝文产生与农业文明关系、造字方法与用字习惯、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创作应用实践。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大约在1万年前左右,与苏美尔文字等其他古文字有密切联系。他还指出,苦荞驯化是金沙江流域发现踪迹的地方,是彝族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向永贵老师则认为,彝族始祖希米遮至阿布笃慕(六祖分支)共传360代,每代25-30年为一代,这意味着阿布笃慕之前的历史可能有9000-10800年。这段历史对于理解现代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刘云副研究员从象形构字的角度出发,对于古 彜 文 的表意方块文字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由象形构成的字体组成了整个系统,并且这种方法也是基础。但不同于汉字,古 彜 文 会意组合部分并不一定是独体,有独体与独体组合,也有部件之间组合等。
王明贵研究员认为,“韪书”是一个恰当的称谓来定义“中国最早的一种以图画刻符为基础逐渐形成的一种表意文字”,他对其概念界定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即以 彜 族 字 为工具 和 对 象 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线条组合形式——即作品,以及 以 韪书 为欣赏 和 研究 或 指导 对象 的相关书法观念及理论。
就一般意义而言,从 彜 族 文 字 生产以来,就已经存在了所谓之“韪书”。但真正提出“韪書”的概念却相当晚近,比如1992年的首届全国 彜 族 文 字 書 法 展以及1993年的楚雄市成立后的“ 韪書 研究会”。
李乔提出了关于汉涅茨克语系语言学家们提出的说法,即通过考察不同地区的人类活动痕迹,可以推断这些地方是否曾经有人类居住。这个假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过去如何生活并如何影响他们周围环境。在这次会议上,我们也探讨了这些问题,并分享了一些最新发现。此外,我们还探索了新的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收集数据并解释人类活动痕迹。
最后,我们还考虑到一些正在发生变化的事物,比如气候变化,它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系列挑战。我们谈到了气候变化可能对未来人类活动痕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科学家们正在做些什么来适应这一变化。此外,我们还讨论了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库来预测未来的气候模式,以便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