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紧密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刘沅声展现了他对客家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细致研究。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并特邀了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他共展示了69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陶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而且成为了许多家庭教育中使用的教材。
2007年冬季,刘沅声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出了39件反映客家的泥塑圆雕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粗犷、质朴、生动的人物造型和独特题材而受到媒体高度评价。他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知名度。
通过用泥土记录渐远去的客家传统,留给后人,为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做出贡献,这一直是刘沅声追求的事业使命。他将工作分为“历史篇”“耕读篇”“童趣篇”“家教篇”“新风篇”,如《客家大迁徙》、《砻谷》、《放米》等,以此来表达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除了个人的艺术创作, 刘沅声还参与公共艺术项目,如创建10个反映廉洁文化美德的小品浮雕,以及高2.3米铸铜雕塑《送子过学堂》,以及为平远县河头镇耕读公园创作的大型铸铜雕塑《渡口之战》,这些都是他服务于新时代并让艺术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个人或公共领域,无论是在小规模还是大规模项目中, 刘oshun 的每一项工作都充满着对乡土文化的情感投入和对于完美艺术表现形式的执着追求。他的努力得到了多方面认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获得了众多奖项,并且有机会在国内外进行多次个人及群体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