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紧密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刘沅声展现了他对客家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尊重。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特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该博物馆个人展览,他展示了自2007年以来创作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陶质作品共69组件。参观者包括许多市民,有些甚至将其作为传统教育教材带孩子前来观看。
12年前,在2007年的冬天,39件反映客家的泥塑圆雕作品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出,这些作品以粗犷的线条、质朴的手法和生动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媒体和公众的一致好评。著名雕塑大师潘鹤看过他的作品后,对他赞誉有加,将其形容为“用泥土凝固客家的风情,为千秋万代留下”。
刘沅声始终坚持着记录渐远去的客家传统,用泥土表达他的乡愁。他说:“我的初心就是想用泥土记录渐渐远去的客家的风俗民情,为后人留下。”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他仍然谨记潘鹤的话,“一百年后还有人愿意看你的作品才算成功”,不断追求艺术上的精益求精。
除了个人的创作活动,刘沅声还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领域。他为梅江区党建示范工程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廉洁文化美德的大型铸铜雕塑,以及其他多个公共项目,如《送子过学堂》、《渡口之战》等,以此服务于新时代,并通过大型公共雕塑讲述红色故事,让艺术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在这些过程中,刘oshan voice不仅表现出了对主题题材的情感投入,也展示了一种对于技术工艺细节处理完善以及视觉冲击力的追求。他曾因长时间工作而失去知觉,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正是这种执着精神让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深刻意义。
十多年的努力之后,他不仅获得了无数荣誉,还被选送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此外,他也受到了央视CCTV《客 家足迹行》的专题报道,并且在河南开封举办世界guest大会期间进行了个人作品展,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他作为一个代表性的人物的地位,同时促进了解放区内外对于客户文化的情感共鸣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