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根基是农耕,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耕种为生,土地是他们生产力的关键。他们将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包括坝和畬两种,不适合种植水稻,只能种植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和花生。田与坝畬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可以灌溉,而后者多分布在河边,没有足够的水源,土质潮湿多泥沙。
客家人中拥有水田的人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租用他人的土地进行耕作。在解放前,如果一个家庭能够拥有几分水田,那就被视为一种幸运,因为这意味着有了可靠的粮食来源,可以吃到米饭,这比吃杂粮要好得多,因此成为许多待嫁女儿梦寐以求的情况,如“五石种田”的故事。
另一方面,生活在河边的人们主要从事坝地农业,他们以杂粮为主食。例如,在粤东一些地区,以“坝”命名的地方普遍存在,如角口坝、黄沙坝等,这些地方主要种植番薯、芋头和豆类。
至于山坡上的畬,其生产条件更为艰苦。登上山坡空手行走本身就是一件辛劳之举,更不用说实际工作了。“白云拂面过,伸手摘星星”,这种自嘲的话语反映出了客家人对自己困难生活状况的心态。而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持在崎岖的地形上开垦出生存空间,一代又一代通过勤奋学习传承下去,就像金凤凰般飞出窑洞,是对读书热爱的一次体现。
这种深厚的农耕文化影响着每一代客家子孙。在勤睦楼里,“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这一门联正是客家的勤勉节俭以及邻里团结精神的写照,也是最真实地展现了客家文化的一个缩影。此外,该楼内还展示了一系列历史悠久的手工农具,让人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并感受那份独特而美好的乡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