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鼻祖孙思邈,医术高明,心怀大爱。他的《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为医德的重要文献。孙思邈要求医者既要有精湛的医学知识,又要有高尚的人格修养,以感同身受的心去救人,不为名利所动。他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隋朝时期,他隐居太白山,对未来有一番预言。当隋文帝辅政,他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但他以疾病为由不赴任。他曾说:“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我方助之以济人。”确实,在唐朝初年,有圣人的出现,他也果然参与了帮助。
然而,《旧唐书》中关于孙思邈年龄的一段记载引起了争议。根据这段记载,孙思邈自称开皇辛酉岁(公元581年)生,与乡里相询都云数百岁。这使得人们对他的真实年龄产生了一种迷惑。如果按照这个时间线来计算,那么他应该在西魏大统七年的辛丑年而不是辛酉年。而且,如果他真的活到了682年的永淳元年,那么他的寿命将超过150岁,这让当时的人感到难以理解。
尽管如此,孙思邈留下了许多著作,如《老子》、《庄子》的注释和三十卷的《千金方》,以及其他多部著作。他在道教中被尊奉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医大圣、妙应真人等,并被封为药王宝诰。在宋徽宗时,被敕封“妙应真人”,并尊称其为开元普度天尊、感应普救天尊等。此外,还有许多奇迹和传说围绕着他的名字,让后世铭记他作为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