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韩非子般的智慧与医术,他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一位杰出道士和医药学家,擅长天文历法和医学。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的理念,这篇文章对医德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所有学习医学的人所必读。孙思邈认为大医必须具备两个品质: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极高的医疗技能,将医学视为极其精微之事,不断追求知识;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一颗高尚的心,以同情他人的痛苦感受他们的不幸,并愿意帮助他们解脱苦难,而不是为了名利或财富。
《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了他的生平,其中提到他自幼聪明,从七岁开始就学习各种知识,对经典文学、哲学以及释迦牟尼佛教都有深入研究。在周宣帝时期,他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后被召为国子博士,但他以疾病为由拒绝赴任。他预言五十年后会出现圣人,并将帮助他们救助世人。当太宗即位后,他被召回京师,却因年轻容貌而受到赞赏,被授予官职但又坚辞不受。他在宋徽宗时被尊封为“妙应真人”,道教则尊称他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医大圣”、“药王孙大真人”等多个尊称。
然而,《旧唐书》中关于孙思邈年龄的一个描述引起了人们对于他的真实年龄的一个疑问。根据记录,孙思邈自称开皇辛酉年(公元541年)出生,当时已经九十三岁,但当地居民说他只数百岁,还能清楚地记得周、齐间的事迹,这让人们怀疑他的年龄是否真的如此之长。这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历史年代计算错误的问题,如西魏大统七年的辛丑与公元581年的开皇不同,以及魏征修史期间访问孙思邈的情况等问题。此外,《旧唐书》的记载还有其他矛盾之处,比如独孤信夸赞孙思邈的时候,其身份与时间并不相符。
最后,根据《旧唐书》,孙思邈于永淳元年去世,那时候距今已过去近1400年,也使得关于他的许多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