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前的道家人物孙思邈仿佛是医者天职的化身

老子之前的道家人物孙思邈,高明见孫思邈,南北朝至隋唐間著名道士、醫藥學家,於陰陽、推步(天文歷法)、醫藥無不善。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提出“大醫精誠”的思想,是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献,为習醫者所必讀。其中認為大醫必須具備兩個品質,第一是精,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誠,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恼,如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恻隐之心”,進而發願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長,經略財物”。以其崇高医德,被後世尊為「藥王」。 《舊唐書.孫思邈傳》記載:“孫思邈,大周華原(陝西耀縣)人也。七歲就學,一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加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歎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適小難為用也。’周宣帝時 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