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与道教中的孙思邈,像一位高明的医者,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为患者疗愈。孙思邈是南北朝至隋唐间著名的道士、医药学家,他对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和医药都有深入的研究。在他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提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这是关于医德的一篇重要文献,对于习医的人来说,是必读之作。
在这份文献中,孙思邈强调大夫必须具备两种品质:精和诚。首先,“精”要求医者掌握精湛的医学知识,因为他认为医学是一门至关重要且微妙的事业;其次,“诚”则意味着医疗工作需要以同情心和慈悲为基础,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救助,而不是仅仅为了名利或财富。
他的崇高医疗理念使得后世尊称他为“药王”。《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了他的生平,其中提到他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在弱冠之年即能谈论庄子、老子及百家诸子的学说,并且善于释经。他曾隐居太白山,但当隋文帝召唤时,他被授予国子博士职位并拒绝接受。当太宗即位,他又被召回京城,被赠予爵位但再次拒绝接受,最终归乡定居。
尽管《旧唐书》中有一段描述孙思邈年龄的一个谜题,但人们普遍认为他生活了超过100岁,即公元541年生于西魏,大约在公元682年去世。在他的遗嘱中,他要求薄葬,不使用冥器,只进行简朴的祭祀。据说在去世后不久,他仍然保持着健康而美好的外观,这些奇迹让当时的人感到震惊。而他的作品,如《老子》、《庄子》的注释,以及撰写三十卷的大医学典籍《千金方》,都广泛流传到了宋徽宗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情感支持与治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