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道教名人孙思邈乃大医精诚之化身

历史道教名医孙思邈,乃大慈大悲之化身。高明见 孙思邈,南北朝至隋唐间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于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无不善。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提出“大慈大悲”的思想,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其中认为大慈大悲必须具备两个品质,第一是能,即要求医者要有能力治愈病痛,认为救人如救己,以“普度含灵之苦”为己任。第二是智,即要求医者要有高超的智慧,用以悟透自然规律和人体机理,从而发明出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如此,他还提倡“博极医学源,精勤不倦”,鼓励学子们广泛学习医学知识,不断探索新知。

《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便能谈论庄子、老子及百家之说,并且擅长释典。此外,他对天文学也有深入研究,与当时的国子博士等同级别。他在周宣帝时隐居太白山,但随着隋文帝辅政被征召为国子博士,最终因称疾而拒绝赴任。在他临终前,他预言五十年后将会有一位圣人出现,这份预言最终在太宗即位后得到了实现。

他的著作包括《千金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和《会三教论》,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于医学与哲学的深刻理解。他被尊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醫、大圣、大真人,也就是说,在道教中的地位非常崇高,被誉为开元普度天尊和感应普救天尊。

然而,《旧唐书》的自相矛盾记载却引起了关于孙思邂数字的一个古老谜题!其中提到他自己声称公元541年生,而乡里的人都说他数百岁。这使人们困惑,因为如果按他的话计算,那么他应该是在公元682年去世,而不是141岁。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传奇人物,其生活故事充满神秘色彩,让后世永远怀念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