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精诚之医如同天地间的一位慈悲为怀的守护者

高明见 孙思邈,南北朝至隋唐间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于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无不善。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提出“大医精诚”的思想,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其中认为大医必须具备两个品质,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medical practice is "至精至微之事”,习 medicine 之人必须“博极 medical source, 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如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 name 和 fame”、“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以其崇高 medical 德,被后世尊为 “药王”。

《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有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人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也。七岁就学,大诵千余言。一弱冠,便能谈庄、老及百家说,又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一见便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用也。”周宣帝时,他因国家多故,所以他隐居太白山中。在隋文帝辅政时,他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但他称疾不去。他曾对亲友说:“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我方助之一济众。”当太宗即位后,他被召到京师,因为他的容貌显得很年轻,被告知:“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不虚言。”

然而,《旧唐书》中的记载自相矛盾,使关于孙思邈真实年龄的一个谜团一直存在其中。他自己声称是在开皇辛酉年出生,并在宋令文等人的访问中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博识,就像目睹一样。而魏徵等奉诏修撰齐、梁、陈、周、隋五代史,对此进行了调查,却发现孙思邈口述给他们的是如同亲眼目睹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旧唐书》记录下了他的寿终135岁的事迹,而其他历史资料则提到他在永淳元年卒于公元682年,这意味着他的寿命达到了141岁。这份传奇般的人生使人们对他的智慧和成就赞叹不已。

直到宋徽宗时期,他被敕封为 “妙应真人”,并且在道教中被尊崇为 “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醫大聖”、“藥王孫大真人”、“開元普度天尊”、“感應普救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