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登高的秘密

国庆节登高,背后隐藏着一段悠久而神秘的历史。从汉代的游玩观景,到梁代的神异故事,再到明清时期的盛行风俗,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面纱。

在西汉《长安志》中,就记载了人们在重阳这天上山游玩观景的情形。这不仅是对美丽自然的一种欣赏,也是一种避邪除灾的心理活动。在南朝梁人吴均笔下的《续齐谐记》里,有一个关于桓景和费长房的神异故事:桓景按照费长房的话办了一场绛囊茱萸、饮菊花酒的大型野宴,以此来避免祸患。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重阳时期人们对于安全与吉祥的心理追求。

随着时间流转,登高之举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娱乐形式。在隋朝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月令》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如何将登高与看酒结合起来,以“畅秋志”。至于明清时期,这个习俗达到了鼎盛。北京地区的人们每年九月九日都会提壶携楹,上山远眺,并进行野餐、烤肉等活动。而一些贵族则会带上幕帐、烤具、车马等物品,在山上大快朵颐,并举行歌舞表演。

除了这些公开可见的情况,还有一些更为隐秘的情形。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地方,也聚集了不少热衷于登高的人们。而且,这些人的身份并不只限于平民百姓,有时候还包括了皇室成员,如慈禧太后,她每年都要在北海东桃花山举办隆重典礼,进行登高、野餐和烤肉,同时还会架起蓝布围障,以防止闲人偷窥。

至于为什么要在这一天进行这种活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一天气候宜人,可以享受秋意浓郁的一切;另一方面,则可能与古代对山神崇拜有关。当时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因此人们希望通过向山神致敬来避开不吉利的事情。

总结来说,从最初简单的农民采集野果和药材发展到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国庆节上的登高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美好的一种赞叹,更是对过去岁月情感的一次回味。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