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幽栖,唐代著名道士,蒲州宝鼎(今山西荣河县)人,其生卒年不详。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他性格沉静、有敏锐的见识和卓越的洞察力。在闲暇时光,他喜欢研究方外之术。唐朝开元年间(713~741),他中进士一等,年仅弱冠之躯。他被调往官陵郡尉,一度还未满秩,但他对林泉之境产生了兴趣,便辞去官职,出发游历四川的青城和峨眉山,并后来又前往鹤鸣山探访汉天师治所。
在天宝初年(742~755),他再次游览南岳,以寻找修行之地。他隐匿自己的姓名,在五老峰下修行。《三洞群仙录》卷十一引述《高道传》,称薛幽栖对三洞经教了如指掌,因此他的才华与风范令人敬仰。
薛幽栖曾著有《玄微论》三卷,这部作品深受唐玄宗的赞赏。此外,他还注解了《灵宝度人经》,并将其流传于世。这部注释序文署名为“甲午岁庚午月,衡岳道士薛幽栖序”,根据考证,此日期应是天宝十三年的甲午月,即754年。
在他的注释中,薛幽栖认为《灵宝度人经》的核心意义是阐明“大梵之理”。他认为这部经典中的言语既深奥又含糊,不可轻易理解,而这些言语实际上是在阐述至高无上的“大梵”理念,与佛教中的“大梵”概念相近。这一理念象征着万物的起源,是所有事物不可思议且无法命名的一种本质状态。在他的看法中,这部经典所表达的大梵智慧,是超脱尘世常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最高层次的心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