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欧阳修《集古录》卷10记载“谢仙火”的奇迹说:大中祥符中,岳州华容县玉真宫被天火烧毁,只剩一柱,柱上倒书“谢仙火”三字。民众不解,去问何仙姑,回答说谢仙是雷部之鬼夫妇。欧阳修称这位女方士为衡山何仙姑曰:“庆历中衡山女子号何仙姑者,绝粒轻身,人皆以为仙也”。此事背后,或许隐藏着伐木者刻的队名,而非神秘传说。
刘攽《中山诗话》认为“谢仙火”的“火”字是“部”的意思,“一火犹一部”,王得臣《麈史》卷2则指出“谢仙火”三字是伐木者刻的名字。沈括《梦溪笔谈》卷21更深入地分析,“谢仙火”的“火”字代表的是队伍的意思。这意味着,用作玉真宫柱子的这根木材,是叫作谢仙的人带领的一伙伐木工砍伐的,并在其上刻有标识。
然而,“谢仙火”崇拜流传甚广,其信仰在湖湘间流传,被许多文献记载,如赵康靖公《闻见录》,以及刘攽、魏泰等人的著作。这些文献提到永州或零陵有名为何氏女的异人,她能逆知人祸福,不食不漏,因此世传其有神异。她与雷部之鬼夫妇有关,与其他所谓的何仙姑不同。
唐宋以来,大约凡受尊崇的大道、女丹家、女巫等都被民间称为元配或太子妃中的某些人物。而姓、何者,则被称为何圣母或者八卦之一的八个智者的其中一人。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位以 何命名的人物,他们因为他们超自然能力和对内丹术理解而被尊敬。
曾慥撰写了《劝道歌》,并提及虚靖先生、《大道歌》的司马子微,以及他自己关于证实内丹术重要性的文章。他还提到了左掌子撰写了证道歌,这可能与他自己作品相呼应。但具体是否与曾慥同一人尚需考证。此外,还有一篇颂扬内丹术和灵药成分的小诗,由于它使用隐语,比如四象五行、鼎炉铅汞等,它增添了一些比喻,如瑞莲雪花夜明珠等,但是否真的由他撰写,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来说,“谢师恩”这个故事虽未经官方记录,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和内丹术理解的一种普遍态度。这种无为状态,即通过体验自然界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静,是一种哲学理念,它体现在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学作品之中,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文化结构。这正如欧阳修所言:“庆历中衡山女子号何圣母者,无食自生,无劳自养。”她是一位追求无为境界的人物,她的心态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对生命本质进行探索,以达到心灵上的平静。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方法。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追求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