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道观古韵自学法术之路似行云流水需点燃内心的谢仙火

,探索北宋大文豪欧阳修《集古录》中的奇迹说。岳州华容县玉真宫遭天火烧毁,只剩一柱,上书“谢仙火”三字,民众不解问何仙姑,她答以雷部之鬼夫妇。欧阳修称衡山何仙姑为庆历中衡山女子号何仙姑者,绝粒轻身,被人以为仙也。

然而,“谢仙火”非神秘符号,而是伐木者计件刻名,如刘攽《中山诗话》所述,“谢仙火”的“火”字乃“部”的意,即一队伍。而王得臣《麈史》卷2指出,这三个字是伐木者刻的名字,不应被过度神化。

南宋赵彦卫编《云麓漫钞》卷2引它书推测,这三个字恐是簿筏中记号。此说亦有其合理性,但在崇拜流传甚广的情形下,它背后的故事与信仰仍然值得深入探讨。

《事实类苑》卷46记载了湖湘间对此信仰的流传,以及赵康靖公《闻见录》的记载。赵康靖即赵概,是仁宗时累官枢密使、参知政事。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多种不同文献对于这一事件的记录和解释,其中包括魏泰于元祐中记少时所闻写成《东轩笔录》,以及高晦叟在崇宁后人撰作《珍席放谈》的批评等。

这些文献都提到了永州或零陵的何仙姑,她被认为具有预知人祸福的能力,并且常常被士大夫谒见,以求休咎。这位何仙姑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文献中出现,与欧阳修称呼的一位衡山何仙姑相比,其地名广狭不同而已。

唐宋以来,大约凡受尊崇的大坤道女丹家女巫等皆被民间称为“诸葛妈妈”。其中姓氏为 何者的,则尤其受到赞颂,被称作何圣母。这就像唐代有个叫做、何圣母的事迹一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她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物,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她代表了一种对自然和生命力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