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欧阳修记录了一段关于“谢仙火”的传说。在大中祥符年间,岳州华容县玉真宫遭遇了天火烧毁,只剩下一根柱子,上面刻着“谢仙火”三字。人们不解其意,便去问当地的何仙姑,她回答称,这位女方士名叫谢仙,是雷部之鬼夫妇。
欧阳修曾经提到庆历年间,有个衡山女子号称何仙姑,她以绝粒轻身著称,被人认为是真正的神仙。然而,“谢仙火”这个名字并非神秘莫测,它原来只是伐木者为了计件而刻的一伙队伍名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谢仙火”的“火”字实际上指的是队伍,而王得臣则认为这三个字是伐木者所用的记号。南宋时期的赵彦卫推断,这可能是簿筏中记号之一。
尽管如此,“谢仙火”崇拜依然流行于湖湘地区,《事实类苑》和《云麓漫钞》等文献都有记载。它被用作岳州天庆观、永州何仙姑以及其他地方的奇迹故事。这股信仰似乎与各种形态的女丹家、女巫有关联,其中尤以姓氏为何者更受尊崇,如唐代、何平仲撰写的小说《金瓶梅》的作者施耐庵就将她塑造成八卦中的一个角色。
曾慥在他的作品《劝道歌》中提到了虚靖先生、司马子微以及何仙姑创作了证道歌,其言深切著明,对世人有所启示。他还提及左掌子撰写了证道歌,并且有外丹书。不过,他是否指的是同一位何仙姑,则不得而知。此外,还有一篇颂赞左掌子的诗,描述他如何通过内丹术达到长生,但具体与哪位 何仙姑有关,也未详述。
总之,“悟在天成”,如同那座柱上的“谢仙火”,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理解,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文字,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事物,一种对生命本质追求深入理解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