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俗印象中,江南地区的全真道士多有家室,这一现象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和质疑。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的修炼已经腐化,有人则认为这与他们不是正宗全真的说法有关。但是,实际上,这些解释都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事实。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对全真道教历史和传承有一定的误解。
从宋元时期开始,全真道教就有着其独特的理念和源流,其中内丹心法尤为重要,而这些心法又分为东南西北中派各自传承接续。其中,紫阳派作为主要的一支,以张伯端为开派祖师,其代表人物多出自江浙一带,因此被称作南宗。
南宗以“先命后性”的方式著称,其代表人物包括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以及白玉蟾等。而北宗,则以王玄甫为始祖,其五祖包括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及王重阳,后者被尊为开山祖师,全真道统上溯到老子,并尊神话人物王玄甫为始祖。
然而,不同的人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在《永乐宫志》中记载了北宗五位祖师,即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及王重阳。而全真道为了表明其源远流长,将太上老君传给金母,再由金母传给白云上真,从而将整个历史追溯到了老子,并尊神话人物王玄甫为始祖。
此外,在元朝时期,由于战乱导致南北交流减少,加之两宋之间存在地域差异,使得南北两宗逐渐形成了分别称呼。这一点也影响到了江浙地区的全真 道士,他们虽然是全真的门下,但由于保留了许多南宗的修行方式,也保持了一定的婚娶习惯。
最后,在晚清以后,由闵一得所创立的调和派或称调合派成为江南省份主流,该派通过结合阴阳栽接与清净孤修,使得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灵修养方法。此外,该派还强调“神仙与忠臣孝子不二”,即出家与在家的选择应随方便,以适应世俗生活。此种思想使得该派能够融合其他法门,与西竺思想共存,为当时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