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真派的传戒科仪仿佛道德经九个字核心思想在其中生动跳跃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各门各派、各宗各教都有自己的规矩,对道教而言,这个规矩就是戒律了。

所谓戒,是解、界、止的意思。《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其实戒就是禁止的意思,它是道士归真的首要。天真皇人说: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所以戒就是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

所谓律,是禁止道士某些不当行为的规则,是道士犯戒后惩罚的手段,内容是根据戒条而订立的,所以道士除了遵守戒条外,还必须熟悉律文规则。

有戒就必须授。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从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 道等借鉴儒家名教纲常的一些观念和佛教戒律的某些规定而制定“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更为详细严格的禁忌法则。

南宋时期,全真派兴起,其传承体系中出现了“传授法脉”,即口口相传的心法心印,以确保神仙修持与丹法修持,以及作为一位全真守持规范禁忌具体要求,比如《重阳立教十五论》、《老君责罚榜》;七真之一马丹阳也有《直言》,邱祖也有《长春祖训文》至邱长春祖师时,全真清規为单枝相接形式继承下来的。此外,《太上律派源流》记载:“自昔五祖心传,说尽虚无妙旨;七真演教备言清静玄宗。”

龙门第一代赵公辅佐邱祖白云观率众功绩,“于元至元庚辰十七年(1280)正月望日授初 真,大法行持到中极妙德无漏乃遂至心印天仙大”。可见修持全真清規确实是不易的事业。

元明交替之后,又出现了一套新的制度,即清規。这套制度并不是对事前行为进行警示,而是在犯过失之后实施惩处,如跪香催单革出杖革以及火化等方式来净化罪过,并使其回到正确轨迹上去。这套系统详细记录在《正统藏》的书籍中,也被北京白云观所订定,并且依据犯错程度给予不同处置。

从第七代开始,全真是由王常月开始公开接受新一代弟子,他撰写了《初 真》,并与另外两部合称为“三堂大”.每位接受这三部中的任何一部的人,都需要经过一个百日内严格保持纯洁的心境才能合格。而他也在顺治乙未秋季前往京都,在丙申年三月望日于白云观举办了规模巨大的开坛仪式,将千余人的弟子们正式赐予他们成为真正的大智者。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无论是在北京还是沈阳或西安,或是汉中的张良庙,或是成都市二仙庵,一直持续不断地有一系列这样的活动,使得这个体系广泛分布在四面八方,并延续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