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真派的传戒科仪仿佛道家的代表思想亲自下山引领着每一个修行者走向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

道教全真派的传戒科仪,正如道家的代表思想亲自下山,引领着每一个修行者走向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所谓戒,是解除众恶、界定善恶、防止诸恶的意境;律,则是禁止道士不当行为的手段,内容源于戒条而定。有了戒律,就必须有授受之法,这一传统源远流长,从太上降授至今,不断演变和完善。

早期道教中,以“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为基础,而后又出现了更多规则,如《老君想尔戒》、《说十戒》、《思微定志经十戒》等。南宋时,全真派兴起,便形成了“传戒”制度,即口口相传,不外露法门,以免滥觞于非人之手。

全真派中的祖师重阳曾对七位弟子进行口头禅悟,并明确要求守持规范禁忌,如《重阳立教十五论》和《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等。而邱祖也有自己的规定,如《丹阳真人直言》,邱祖则有《长春真人规榜》、《长春真人垂训文》,这些都是为了保证修行者的纯洁性和纪律性。

到了元明时期,除了严格遵守的清规,还有一套惩治犯错者的惩罚措施,如《全真清规》,根据犯错轻重分别处罚。在清代北京白云观,也订立了一套类似的清规,用以维护整个宗派的秩序与纪律。

全真派中的第三代传法师王常月,为确保新加入者能够正确理解并遵循这套严格的修炼体系,他撰写了著名的三部大戒——《初真、大、中极天仙大四百二十章》的简化版,即“三堂大药”,并在顺治乙未年秋季到达京都,在丙申年三月望日于白云观中正式授予千余名弟子。这一事件,使得全真的传习制度声名远播,大江南北皆知其盛况。此后,每个重要寺院都会举办一次这样的重大活动来进一步弘扬这一信仰体系至今仍然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