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精髓在道教全真派中活生生传戒科仪就像一位慈祥的师傅温柔而庄严地将其深邃智慧传递给下一代

《道德经》的精髓在道教全真派中生动活泼,传戒科仪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用其深邃智慧来指导后辈。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道教而言,这个规矩就是戒律了。所谓戒,是解除、界定和止息的意思,它能解除众多恶行的束缚,界定善恶之分,防止诸多不良行为。

此外,戒律也是禁止道士某些不当行为的规则,是对违反戒律者的惩罚手段,其内容是根据各项戒条制定的。因此,除了遵守戒律外,道士们还必须熟悉这些规定。

有了这样的制度,就需要进行授受。在道教中,这种授受源远流长,从太上祖师开始,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最初时期的简约戒律主要强调禁止贪欲、保持清静,但随着时间发展,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学派借鉴儒家名教纲常以及佛家的某些规定,并创立了“三皈”、“五戒”、“八戒”、“十戒”等其他规范。

这些规范除了与佛家的五愿和八关斋舍相似,还包括如不得违逆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等禁忌。此外,《老君想尔咒》为早期天师道中的法典,《说十誡》和《思微定志经十誡》则是上清和灵宝派的重要文本,而《老君说一百八十誡》则属于新天师道。

南宋时期,全真派兴起之后,一套称作“传习”的制度出现了。这套制度依照古代法度,将口头禅悟的心法通过心意相传而非书面记录,因此六耳都不谈论这方面的事务,只将神仙修持之术秘密保留给真正信徒,如重阳祖师向七真弟子直接口述心得,以及对丹法修持、清静修行以及长生久视技艺的一系列要求。

至于具体实施细节,比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每位全真弟子都必须遵守。而七真之一马丹阳更有自己的见解,而邱祖也有一番遗训。在邱长春之后,全真门下逐渐形成了一套由单枝相接口承续下去的情形,就像《太上律宗源流》所描述:“自昔五祖心传,说尽虚无妙旨;七真演教,备言清静玄宗。”

到了元明时代,当初辅佐邱祖白云观率众有功的人物赵道坚,在1280年正月望日正式授予初级者初级界限,并且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进一步教授,最终达到最高境界——心印天仙大界限。当时修炼达30年才算完成这一过程,可见难度极大。

此外,还有一批专门针对犯错者设立的小册子,如《正统藏书》及《藏辑要》,收集了关于全真的各种规定,其中包含如何处置不同程度失误者的惩罚措施,比如跪香(象征性的苦役)、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或杖革(打骂并逐出),甚至最严厉的是火化(死刑)。

最后,全真的公开授受始于第七代传承人王常月,他撰写了著名作品《初级界限》,与另外两部合称为“三堂大界限”。任何接受这三个礼仪的人,都必须经过100天严格练习才能获得认可。他在1655年的秋季前往京都,并于1656年3月15日在白云观正式举行接力式颁布,这次活动吸引千余人参加,使得全真的这种系统被广泛知晓。此后,每个重要寺庙都会定期举办这样的仪式,让这个体系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