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常住过年规范如何理解无欲则刚的道家哲学在人物面前展现

我借着二十七日下午的光景,算清了大帐,二十八日客堂里备好席子,请团年过。到年三十日下午,我在山门外设了一香案,供奉本宫前羽后化各派霞灵牌位,巡照下过普板。大哥、高功、经师们则在大殿搭起衣物,起韵去山外“召请”(摄召),监院拈着香来帮助。摄召完毕,大哥引道,小弟捧牌位去祖堂安放,这就是我们“请羽化道众回常住过年”的仪式。

每个殿主都要去厨房请供,而寮里的伙计们则表演各种节目。晚课之后,我们出坛祭孤,对天尊表示敬意。在下殿后,大哥又起韵打法器,带领小弟到各处神位前“化普表”。静默结束后,我们吃过晚饭稍作停歇,然后执事排班,请大哥上台“接灶”。大哥在客堂享用果茶之类的东西。这一切完成后,我们进行了鼓行祝寿的科仪。最后,全体道众云集祖堂,一致辞岁给大哥,大哥也给大家辞岁。此刻,是初一子时开启静谧的一天,我们喝了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

早课结束后,我们出坛祝将,再次转向天尊。在早课结束时,我们前往喜神方位设香案,上供“喜神”牌位。这需要一些准备,比如花生、核桃、枣和钱等,在斗中装好,并用红纸封起来备用。当接喜神时,寮房派专人到处散发香气,让道众持着香棒到喜神案前插入炉中,再三叩首然后拔出香火回到大殿前的位置。监院同样插入炉中并且叩首,然后拿着喜神牌位急速返回至大殿,此时巡寮人员燃放鞭炮跟随监院回来至大殿。接着,我从高桌上喊:“喂!喜神回来没有?”大家齐声回答:“回来了!”于是,我抓破斗中的红纸,将里面藏匿的小物品抛向空中再问再撤,一共三次。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东抛西扔前扔后扔,那些小物品四处飞溅而已,最终由我扬手撒尽所有物品,小弟们拥挤地争相抢夺。我最后提醒大家:“给喜神拜年”,大家纷纷站起来朝上磕头,有快有慢。我对你说,“快”,你对我说,“慢”,这样我们的拜年的过程充满了欢乐与无序。

此刻已经是初二,每个人都必须参与活动,无论是在早晨还是傍晚,都必须出现在坟地旁边。而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当我们迎接驾临后的常住执事,他们不再转动身体,而是依据挂单指示在十方堂或云水堂居住,这称为挂年单。在初六这天,也就是挂年单后的第一顿饭之后,由于收到了新年的信息,全体道众一起查看自己的安排。

正月初五那一天,是我们前往墓地扫墓的重要日子:正月初五下午之前,还有所谓食盒和祭品菜肴需要准备;巡照下来普及这些食品;而当全体道众整装待发时,大哥便率先搭起衣服,而高功则以诗歌形式吟诵,以示庄严。而当监院请求摄召的时候,他会带走那些牌位;随即由经师引导 道众紧跟其後送往山门外;同时,在那里点燃冥帛焚烧掉——这是为了让他们能够迅速返回故乡。而我的任务,则是打响法器,用以警告那些未能按期归来的灵魂,使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在坟地旁边,每个人都按照既定的规矩行动,不多不少,只有偶尔出现些许变数。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难忘的旅程,因为它代表了我们与逝者的联系,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承诺。此刻已经过去数周,它留下的印象仍然鲜明,如同冬季刚刚融雪般温暖而坚定。

自从接受驱车以来,每个清晨,都有一项重要任务等待我们的完成:皇经。如果不是特别的情况或者庚申、甲子之类特殊日期,那么除了皇经以外,还有皇忏这样的活动。不过如果遇到了某些特定的日期,就会进行不同的庆典,比如最值得纪念的是第三个月斗这一场面,或是在某些情况下的拜斗。而最令人激动的是第二九夜,即崇敬寿星这一夜,以及第二九朝,即庆贺这一天。这两者分别发生在正月初八和九号之间,它们成为了每年的重要传统之一,与其他节假日一样被人们所期待与庆祝。但对于那些习惯于沉浸其中的人来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听到那悠扬的声音,就仿佛时间停止,不复存在,从而使得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为心灵注入新的活力。不知你们是否也曾感受到这样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