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道教文化中的忠孝义慈俭之心仿若天然道观中静默的守护者以百姓之心为心践行着修道者的高尚情操

他的英勇抗金的事迹,一直被人们传颂不绝,他那精忠报国和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及对忠、孝、义、慈、崇俭抑奢等道教思想的切身践行,一直被人们仰慕效仿。

岳飞生活于北南两宋之交的年代,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用这段时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岳飞精神”,这种精神的诞生与当时的道教思想有很大的关联。他的父亲岳和是个具有浓厚道教感情的大善人,他那慷慨施舍、不追债讨租的品行,是一个不信鬼神的人很难具有。他为自己儿子取名为“鹏举”显然是受到道教影响,是继承了道教的祥瑞崇拜,其“鹏”字也是源于《南华真经》:“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在北宋皇帝与朝廷带领下的风气下,百姓个个淳朴善良、忠孝守信,使得中国文化走进了历史上的丰盛时期。生活在北宋末年的岳和自然会受到当时社会崇道风气的影响,其子岳飞也难免受到熏陶。

早在唐代,吕洞宾就将奉行忠、孝、义、慈作为修仙条件,这些条件对岳飞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岳飞总是以正义去感化别人,无论是在同朝官员之间还是面对那些忘恩负义的人,都能以他的正直无私来感化他们。

然而,在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之后,当刘光世部队姗姗来迟,而他却称其至晚也不足挂齿,因为刘光世部队与自己部队能成犄角之势,所以能击败敌军。这显示出他对于团结一致对于国家利益极其重视。

绍兴十一年,被秦桧一伙所谋害前夕,张俊知道韩世忠曾想杀掉金使臣以破坏和议,但未果后,却转告秦桧,并获得旨意先分掉韩世忠部队,然后处办韩世诚。张俊找到了满怀期待地想要商量如何分掉韩世诚部队。但是,不料遇到了一位不同凡响的人物——岳飞。当张俊提起这个计划时,只见他痛骂:“主上如果真的要让韩太保典军,我将如何面对?”这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立场以及对于国家责任,对于背叛国家利益的事情永远不会放弃反对,而是一往无前的坚持大义。

此外,在处理内政方面,如南宋妥协政策自始至终都是坚决反对。在高宗最怕的事就是被扣押在金国议和使者王伦带回允许议和消息后的反应,即加紧准备并限制地区活动。此事发生于绍兴七年,当时高宗为了说服岳飞赞同议和,便宣诏入朝探望。但由此可见,即便是在政治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也不能动摇他的原则立场。他认为,如果没有采取更激烈的手段,那么接受封建统治可能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这一点体现出了他作为领导人的理性判断能力以及站在民众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心态特征。而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即便遭遇困境,也能够保持清醒头脑,不轻易放弃原则,为的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心愿,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这一切都展示了岱峰山下的英雄人物—— 岳 飞 的伟大形象,让我们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爱国主义的情感,以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集体目标所展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