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忠、孝、义、慈、崇俭抑奢等道德品质,是他成就民族英雄的重要基石。
岳飞的父亲岳和,是一位具有浓厚道教感情的大善人,他那慷慨施舍、不追债讨租的品行,是继承了道教的祥瑞崇拜。北宋是一个崇尚道教的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真宗赵恒,这些皇帝对道教的崇尚一代胜过一代。
岳飞“天性至孝”,对母亲姚氏的孝顺达到极至,他幼年丧父,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就将恢复中原、迎回二圣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虽然随着部队南征北战,但心中一直牵挂着身处北方金国占领区的母亲之安危。在接回母亲后,岳飞热泪盈眶,立即跪拜在母亲面前谴责自己不符孝道。他和长子岳云“跣足扶榇归葬,不避途潦蒸暑”。落葬后,又“庐于墓,朝夕号恸”。
岳飞一生特别重视情谊讲究正义,并且非常痛恨那些忘恩负义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以他的正义去感化别人。在收复襄阳六郡的战斗中,当朝廷曾派刘光世部队增援时,但刘光世延误了军情理应治罪,而岳飞却称:“虽其至不及期,然臣之军士知有后援,所以能成薄效。”绍兴十一年(1141),张俊想要分掉韩世忠的部队,以破坏宋金和议,但岳飞痛骂张俊:“国家所赖以图恢复者,唯自家三、四辈。万一主上後令韩太保典军,我将何颜以见。”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尽管学界一般喜欢从儒家的立场去研究岳飞,其实岳飛思想行为处处契合道教修养思想。《南华真经》中的“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反映了一种超脱尘世物欲,有志存高远之意。这也符合了古人的说法:“无欲则刚”,表明只有当一个人摆脱了私欲的情感纠缠,只有当他能够保持一种清净无染的心态时,他才能真正地展现出坚强无比的情操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诚是一种美德,它不仅仅体现在服从君主或国家,更体现在个人的内心世界,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敬仰山东汤阴人尤其是山东汤阴人,那位被誉为民族英雄并且成为神灵的地地有用的人物——靖康耻大河边,无悔向左转的事迹,以及他那份永远不会屈服于外侮,为中华儿女争取尊严自由斗争到底精神,使得他成为了千秋万载铭记在中华儿女心头的一个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