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仙体系中的辩论奇才李筌

在盛唐道士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著书立说,立意新、措辞奇。尤其是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著称于世,是下开中唐柳宗元、刘禹锡天论观的先河,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

嵩山岩洞得《阴符》,骊山老母说玄义 李筌,一位陇西(今甘肃)人,大约生活于唐玄宗、肃宗时代。曾任荆南节度判官、邓州刺史后入为郎中。他好神仙之际道,与众不同。在嵩山虎口岩,他得到了《皇帝阴符经》,一本素书朱漆,上题:“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由于传本年代久远已然糜烂,他抄写下来,对此经深究数千遍,但始终未能解其义理。

后来西游,在骊山下遇一老母,她头顶挽着高髻四围之发下垂,穿着褴褛手扶拐杖,其形貌与一般老妇不同。她坐在路旁看着余火燃烧着一棵树,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这句话正是皇帝阴符中的句子。李筌惊异不已,便向老母问起这经典句子的来源和意义。老母回应说她接受此经己经是三元六周甲子了,而他所得到这本书的是从哪里?这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接着老母拿出丹砂书写符箓,一道挂在拐杖的一端,让李筌跪下而接受了这道符。她坐在大石上,为他讲述《阴符经》的义理,这是一部总共三百字,但分为三个部分:演说道、一百字;演说法、一百字;演说术,又是一百字。这部经典内涵丰富,无论是关于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或强兵战胜之术,都蕴含着内外兼修的人生智慧。而且,每年的七月七日,他要将这些内容写成一卷,然后藏匿于名山石岩中,这样做可以加长寿命。

随后,当时值申时,他们一起吃完了麦饭,从此以后李筌再也不吃饭了。当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他担任江陵节度副使及御史中丞,有将才大略,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以十卷《太白阴经》和十卷《中台志》等作品闻名当时。但受奸相排挤,最终他的去向不得而知,只留下了一些著作,如《阴符经注疏》、《骊山母传阴符玄义》、《青囊括》等,其中最为人称颂的是对黄庭八景进行探讨,以及对孙吴韩白巧智提出质疑,并非仅仅依靠外界物质力量或偶然因素取得成功,而是在虚静至神的境界里悟到自然规律,不但能够自我提升,也能够指导人们如何处理国家事务和战争策略,使他成为那时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