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人大全中的道教科仪整理者陆修静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陆修静(406~477),南朝宋时期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字元德,出生于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他是三国吴丞相陆凯之后裔。陆修静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他不仅精研玉书,还喜欢道术。在年长后,他好方外游,对妻子弃之而入山修道。初隐云梦,继栖仙都。他为搜求道书、寻访仙踪,因此遍游名山,其声名远播。

宋元嘉末年,陆修静市药至京师,被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并被召入内宫讲理说法。当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所以给予母后的尊称和执门徒之礼。不过,由于避免太初之乱,他南游到了庐山。在大明五年(461),在东南瀑布岩下营造精庐,与世隔绝。

宋明帝即位后,对弘扬道教表示关注,在泰始三年(467)召见了陆修静“先生鹿巾谒帝而升”,天子对他的敬意增深,即便自问道、咨求宗极。而陆修静则标阐玄门、敷释流统,使得无论是何种妙范,都能让天子心悦焉。这期间,他提出了整顿和改革的措施。

首先,他禁止了不按级晋升的做法,而实行按级晋升制度。他认为,只有功德高的人才能受箓成为道民;只有功成的人才能升迁,从十将军箓依次到五十将军箓,再从箓吏依次晋升散气 道士、中治 道官及上八治 道官等职位,最终达到最高职位——能够明白炼制道气救济一切消灭鬼气使万姓归伏的 道师。

其次,他强调采取人负官,不以官负人的组织措施,并重申三会日制度规定:“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他还针对宅录混乱的问题规定,每年三会日最后一日为登记审核宅录最后期限,每个要赍信至本师治所,由本师给以注籍,以便由此知晓科禁威仪教敕大小务共奉行。

第三点,是关于斋戒仪范的重视。他主张通过身作杀盗淫动役,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课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念使思神,以此洗心净行使斋之义。基于前代斋仪总结基础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体系,并撰写了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将儒家封建礼法、佛教“三业清净”思想融合进去,使得不仅有系统的仪式戒科,而且理论更加完备。

第四点,是关于整理和分类经典的事业。在早年的采访搜集中,“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魏夫人遗迹;西至峨眉、西城寻清虚王褒高躅”。他在元嘉十四年开始刊正《灵宝经》,编撰《灵宝经目》。泰始三年又得当时朝廷收藏杨羲许谧手书上的清虚真诀。此外还有鲍靓所造《大有三皇经》也归于己所有于是他“总括三洞”校理卷数目录,在泰始七年奉敕撰《三洞经书目录》献上。据说陆修静共著录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中已行于世的一千九十卷,一百三十八卷还未公布出去。“犹在天宫”。

由于当时《灵宝经》错乱糅杂,使后学者难辨真伪,“视听者疑惑,修味者闷烦”,因此对其中进行了整理考证编成了《灵宝经目》一书,这样推动了灵宝派发展。此外,还创造了三个辅助类别12个类别的分类体系,为隋唐以后历代整理导引使用。

陸秀夫對於書寫與研究也有很大的貢獻,如 《靈寶經目序》、《古法宿啟建齊儀》、《護命金符令》的編輯工作,以及對於一些重要經典如《黃庭內篇》的研究與註釋,這些都為後來學者的研究提供了基礎,並且讓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從這些作品中獲得豐富信息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