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道士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著书立说,立意新奇,“措辞奇”,尤其是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著称于世,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一嵩山岩洞得《阴符》;骊山老母说玄义。
李筌号达观子,是陇西(今甘肃)人,大约生活于唐玄宗、肃宗时代。他曾任荆南节度判官、邓州刺史,但后来因一番经历,他转而投身于修炼之路。在中岳少室山好神仙之际道,他常游历名山,并广泛采纳方术。一日,在嵩山虎口岩,他得到了《皇帝阴符经》,这本传说中的古籍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已经糜烂不堪,因此他亲自抄写下来,不断研读,却始终未能解开其中奥秘。
后来,在一次西游中,他在骊山下遇到了一位老母。这位老母头顶挽着高髻四围之发下垂,她穿着褴褛,一手扶拐杖。她坐在路旁看着余火燃烧着一棵树,然后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这一席话让年轻的李筌惊讶不已,并向老母亲请教,这本《阴符经》的来源。老母亲告诉他,她接受此经己已三元六周甲子了,而他得到这本书的时候却是大约时间和地点不同。
随后 老母用丹砂书写符箓,将一道护身符赠给了李筌,让他跪下接受。这份护身符据说能避免危险,更显出老母亲对他的关照与信任。而且她还详细讲述了《阴符经》的意义,说它总共有三百字,其中每部分都蕴含不同的智慧,上面关于神仙抱一之道、中关于富国安民之法,以及下关于强兵战胜之术,都需要内心机巧外合人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然而就在他们共同享用饭食时,一场意外发生:当李筌去泉水取水时,那瓢忽然变得重达百多斤,再也提不起来,最终沉入泉底。等到他的归途,只留下麦饭几升,与那位神秘的老母失去了联系。此事件似乎预示着一个转折点,对未来充满了未知与期待。
尽管如此,由于遭受奸相排挤及其他原因,最终走上了隐居求 道的人生道路。但他的遗作,如《阴符经注疏》、《太白阴经》等仍被后人所珍视,他们记录下的知识体系至今仍为我们提供了深邃见解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