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道士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著书立说,立意新、措辞奇。尤其是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著称于世,他开启了后来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论观,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
嵩山岩洞得《阴符》,骊山老母说玄义 李筌号达观子,是陇西(今甘肃)人,大约生活于唐玄宗、肃宗时代。他曾任荆南节度判官、邓州刺史,然后转为郎中。李筌后居中岳少室山,有志于神仙之际道,不断游历名山,并广泛采纳方术。在嵩山虎口岩,他得到了《皇帝阴符经》一本,这本经典被他珍藏在玉匣中,上题“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由于这部经典年代久远已经糜烂,只能抄写下来,但即使读了数千遍,也未能完全解其义理。
后来,他西游至骊山下遇到了一位老母,她头顶挽着高髻四围之发下垂,一身褴褛衣衫手持拐杖。这位老母与一般老妇不同。她坐在路旁看着余火燃烧着一棵树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其祸必克。”这一句触动了李筌的心,让他向老母亲请教。而这句话正是《皇帝阴符经》的内容,这让李筌惊讶不已。他恭恭敬敬地向老母亲叩头并告知自己得到这部经典的情形和时间地点。老母亲听罢,说出了一番令人震撼的话语:“你这个少年颧骨贯穿生门,而命门齐于日角,你血脑未减心影不偏,你德贤而好法,你神勇而乐智,可真是我的呵!然而,你四十五岁那年当有大的危险。”
于是,就拿出丹砂书写符箓一条,让它挂在拐杖的一端,让李筌跪下接受。这条符箓对应的是《阴符经》中的某个部分,它代表着一种预示和警示。而 老母讲述了《阴符经》的内涵,这是一部集三百字精华,其中包含演说道、一法、二术;其中蕴含的智慧超越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再也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或古文佳话,更非孙吴韩白等奇才所及。
最后,由於傳本年代久遠已經糜爛,所以他只好再次抄寫下來,每年七月七日寫完後就將它藏於名山石岩中,以期長久保存。而這段歷史與現代相比,那些書卷與時間對話,如同流淚般渺小無力。
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李筌為江陵節度副使御史中丞時,因為他的才能,被迫隐退,最终没有留下完整的人生轨迹。不过他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却留给我们无尽遥寄。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部作品外,《太白陰經》、《青囊括》、《阃外春秋》(每十卷)也是他的杰作之一。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兵法方面的小册子,如《孙子注》(两卷)。这些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以及个人修养的一种批判与探讨,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于内圣外治关系的一个深刻理解和思考。在这个过程里,他以一种独特且高超透彻的手法,将自己的见解融入到文化传统之中,使得他的理论具有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