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代表人物孙思邈的精诚之医

高明见 孙思邈,南北朝至隋唐间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于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无不善。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提出“大医精诚”的思想,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其中认为大医必须具备两个品质,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技艺,认为医学是一门“至精至微之事”,习 medicine 之人必须“博极医学源头,无尽探索,不懈努力”。第二是诚,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以“见彼苦恼,如同亲身经历”感同身受的心情,“发扬慈悲为怀的大爱与同情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所有灵魂中的苦难”,且不得“自满其才华,不计较名誉和利益”、“依赖自己的优势去掌控财富和资源”。以其崇高医疗职业精神,被后世尊为“药王”。

《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是京兆华原(陕西耀县)出生的人。他从七岁就开始学习,对各种知识都有深入研究。他弱冠时,就能谈论庄子、老子及百家学说,并且喜欢研读佛经。当独孤信看到他时,他赞叹说:“这是一个圣人。但是,他太年轻了,用处不大。”周宣帝在位期间,孙思邈因为国家多事,便隐居在太白山中。在隋文帝辅政时,他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但他却称病拒绝赴任。他曾对朋友说:“过五十年,当有一位圣人出现,我将会帮助他们治愈人们。”当太宗即位后,他被召到京都,但因他的容貌显得很小,所以皇上感到惊讶,说:“我知道有智慧的人值得尊重,这并不是虚言。”当皇上想授予他爵位时,他坚决辞谢。

显庆四年,当高宗召见他时,又一次坚辞不接受。上元元年,他请求归乡,并特许赐给一匹良马,以及鄱阳公主的封地作为他的居住地。当时知名的大师宋令文、孟诜、卢照 邻等,都以师傅般礼节对待他。

然而,《旧唐书》中关于孙思邈年龄的一个记载,却引起了关于他的真实年龄的一个古老谜题!据说:开皇辛酉年的生肖,与实际的情况相悖,因为那是一个不存在的年代,而真正的是西魏大统七年的辛酉年,那就是公元541年的时间。如果按这个计算的话,那么孙思邂数量上的生命长度似乎更符合逻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魏征奉诏修史频繁访问他,有如目睹一样,这表明他的确活跃在那个时代。而最终,在永淳元年(682年),这位神奇的长寿者的生命结束了,也就是141岁的时候。

《旧唐书》还记载:“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一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一气呵成,看似空气一般。”

直到宋徽宗时代,他被敕封为妙应真人,而道教则尊称他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 医 大圣、“药王”、“开元普度天尊”、“感应普救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