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辟谷思想探析道德经第一章内容及解释的黄永锋之旅

《道德经》第一章探析:黄永锋的辟谷之旅

道教,世界上最重视人现世生命的宗教之一,其典籍《太平经》展现了道门中人的贵生思想。《太平经》宣称:“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丧者为贱,生者为贵”,“生为第一”。为了实现长生,《太平经》的作者们吸纳当时医学成就,总结出养生方术。本文探讨其辟谷养生的思想。

辟谷,又称断谷、绝谷、却谷、休粮或绝粒,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它始于秦汉,并在汉代出现,如《大戴礼记·易本命》和《史记·留侯世家》,以及春秋时期鲁国单豹不食五谷仅喝溪水至七十岁仍有童子颜色等故事。这一养生的理念被后来创立的道教所继承,并在早期经典《太平经》中体现。

根据王明先生的研究,《太平经合校》指出原有的辛部已亡佚,但其中论及辟谷的地方依然存在。这些内容表明,《太平经》确实注重辟谷作为度世长存的手段。

《三洞珠囊·绝粒品》的引述提到:“食者命有期,不食者与神谋,食气者神明达,不饮不食,与天地相卒也。”这几句话源自更早前的文献,如《大戴礼记·易本命》和《淮南子·地形训》,强调了不饮不食的人与天地共存亡,这里的“不饮不食”是指辟去五谷杂粮,而非什么都不吃。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往往伴随着服气和服药,因为它确实能够益寿,因此历代传修者不断流传。

有效进行辟 valley 法则需得法。王明先生引用的同一节文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服气药开始,然后逐渐减少进餐次数,最终达到适应无需再进餐的情况。此外,还有关于节制进餐数量的指导,比如每日一次最好,每次只吃流质食品,以避免身体对固体物质难以消化而导致的问题。而过多或完全放弃进餐都会造成肠胃问题。

从个人角度看,“令人病悉除去,颜色更好,无所禁防”,即可以健康长寿而无忧虑;从国家角度看,则能助国家富国存民,也就是说,可以帮助国家解决饥荒年份中的困难,同时也是一个治国理政的手段。“君臣民足以安身心,富者足以存财,贫者足以度躯”,即使是在凶年,也不会危害人民生活,而君子行之,即便是恶劣的一年也不必担忧灾祸发生。

然而,如果没有采取这样的措施,那么人们就会因为缺乏营养而死亡,或会产生混乱,“日三食乃生,一日空腹即死;昼夜空腹二日,即两命尽;暮夜空腹三日,即三命尽……奸邪大起,从此始”。因此,《太平经》的建议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一切事务,使得吉祥一年可以发展利益,而凶险的一年也能维持民众生命,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期道教中,对于追求长生的愿望,以及对治国理政手段的思考都融入到了对于人类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改变上的考虑之中。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已经拥有更多先进科技手段,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适当限制饮食也有益于健康延寿,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并学习这些古老智慧,为现代生活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