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天然道观,探索“得道”境界的深意,平等对待一切生命。修行之人如同大地广博,不偏不倚,如同慈悲为怀的圣人,将教化传达给世间万物,使其生而有情感,死而有归宿。《三天内解经》中提到:“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这意味着生命与长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死亡和毁灭则与此背离。
人们信仰宗教,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关于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以及去向何处之后的答案。这涉及现世与往世之间的问题。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他们寻求解决方案,并期望改变当前状况以及未来美好的愿景。
各大宗教都提供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它只强调一个字——“生”。在道家的理念中,“生”是所有信仰和宗教讨论的前提,只有保持健康的人身心状态,我们才能谈论修行所蕴含的事务。这也是为什么千年来,“重生”、“贵生”、“乐生”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因为它们紧密相关于人的生命。
有些人认为既然讲的是“生”,那么首要的是要把我自己的生活过好、珍爱我的生命、珍惜我的人生的观点虽然没有错,但它仅仅关注个体层面。如果我们只将目光放在物质生活上,那么修行的意义又是什么?
每当提起 道 教 ,人们通常会局限于修炼成仙或长生的概念。但实际上,只是追求长寿,是对生命尊重的一种表现。而肉体生命延长,也只是 “ 长 生 ” 概念的一个表现形式罢了。根据 道祖 的话:“出 生 入 死。 生 之 徒 十 有 三,死 之 徒 十 有 三。”意思是说,无论谁都会走向死亡,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没有必要逃避它。但许多人原本可以活得更久,却偏偏自己走向了死亡之路。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在满足私欲(比如增加享受、延长肉体限度)时做出了损害他人的行为,最终遭遇果报。在 “ 生 与 死 ” 之间,我们以为的是对生的眷恋,但其实这是通往死路的大门。这才是真正让人警醒且毛发皆悚的事情。
所以,对 “ 乐 生 ” 的概念进行纠正很重要。“乐”,来自找到欢乐于生命,是始终以乐观豁达态度面对一切,而不是纵情享受,更不是建立在漠视他人的基础上的快乐。在这种看法下,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应当看到其他每一条命所具有的情感价值。
从 道 教 角度看,每一样事物都是由 道生成的,而且每样事物所拥有的 道性 都没有本质差异。我们外表上的高矮美丑,以及社会中的财富多寡和地位尊卑,都不过是一些区分,我们总以为拥有更多就会更加富足安稳。但这已经误入歧途了。
是否生活富足,并非基于物质属性,而应是一种心理感知。当人们贪图占有时,却很少会预先警觉自己获得后必定失去。我今日得之欢喜,便可能成为他日失之痛苦;我今日我得之欢喜,便可能成为他人失之痛苦。此类见解促使修行者强调,要像己方有所得一般,看待别人的得到,也像己方有所失般思考别人的失去,这是一种共情力和慈悲心态。
因此,在这种共情力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怜悯众生,不再是个冷酷无情的人。而我们的快乐,就来源于感受到人类真爱与自然至美境界的幸福感觉,就像南华真人的故事里描述的一样,当大家都因未来的希望而欢庆,因过去结束而哀伤的时候,他却说,不管你能否接受这一轮回,你若能看到这一切作为自然赐予,你便理解了一件事实;热爱它,则是你的修养之一端。
修炼并不意味着逃离现实,更是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跳脱出来,用旁观者的眼光审视众生成为了什么。此刻,我们才能发现人类内心真正是什么样子。不因这个世界存在邪恶而憎恨全世界正相反,因为看到这些缺陷,所以更珍惜那些还剩下的美好,所以坚持追求美好。
重建、尊贵、快乐并不贪恋也不执迷,此乃修行至高无上的目的。
在这里的一切包括你我他,以及所有其他生物。
当我们能够以慈悲的心态待遇一切众생时,这不仅遵循圣者的指示,更显明了人类作为人的价值。
虎毒自食子,一切万物自保,有何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