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时期,顾欢以其深厚的道家思想著称。虽然生卒年份不详,但他的影响力和贡献对后世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出生于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家境贫寒,却自幼好学。在没有正式学业的情况下,他通过倾听乡中学舍墙壁上的知识,甚至在八岁时就能够诵读《孝经》、《诗》和《论语》。随着年龄的增长,顾欢更加专注于学习,他曾向豫章雷次宗咨玄、儒诸义求教。
当他母亲去世后,据说他连水也未曾入口六七日,以此表达了自己的哀痛。他隐居山林,不愿仕途,而是聚集门徒在天台山开设学校,接受学生们的拜访,有时收容的人数达到百人。
齐高帝萧道成辅政期间,因其卓越的治国理念,被征召为扬州主簿,并被赐予尊贵的地位。当他的书籍被呈送给皇帝,他提出辞谢荣禄之职,因为他认为自己追求的是内心深处的事物,与荣耀无关。顾欢因其辨章治体而受到齐高帝景仰,最终获得了尘尾和素琴作为赏赐。
然而,当任命为太学博士之职时,他依旧拒绝接受。这段时间里,他的事迹主要围绕黄老道、阴阳术以及多种效验著称。最终,在剡山逝世的时候,其子孙撰写了三十卷文议来纪念他。
顾欢前半生致力于儒学研究,如《王弼易二系注》、《尚书百问》和《毛诗集解叙义》,但晚年则转向事奉黄老,对道教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与上清派有关联,是该派信奉者及重要传人之一。陶弘景评价说:“孔璪贱时……始与顾欢、戚景玄、朱僧标等数人共相料视。”
在搜集杨羲、许谧手写上清经之后,加以整理编纂成《真迹经》,这是古代众多版本中的一部极具价值。此外,还有其他作品如《上清源流经日》、《云笈七籤》的记载,以及对老子的研究,其中包括撰有《老子义纲》、《老子义疏》,这些都是展示其对道家的理解程度。
唐末道士杜光庭赞誉梁朝陶隐居及南齐顽欢皆明理身之道。而隋唐道宗盛行时代,即孟氏所传出的本质来源于顾氏,这一观点引发了一场关于释佛两家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顾欢代表着一种立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夏卑夷来反驳佛教,使得释佛斗争愈发激烈。不过,无论如何,这些都反映出了一个历史人物对于当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及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