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时期,顾欢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道教造诣,在自然之中传播着道家的智慧。他的生卒年份不详,但在当时就已经被尊为道教学者的典范。他出生于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却通过倾听乡间学舍墙壁上的讲解自学八岁便能背诵《孝经》、《诗》、《论语》。随后他致力于学习,二十多岁时就开始接触儒家的经典,并且在天台山开设道馆,吸引了大量门人。
顾欢的母亲去世后,他守丧六七日,不食饮物,以示哀悼。在这段时间里,他隐居墓地附近,对外界事务漠不关心。直到齐高帝萧道成辅政期间,被征召担任扬州主簿,并被赐予山谷臣的地位。当他被召见至宫中,上奏了一些著作,其中包括《老氏》(即《老子道德经义疏》)和《治纲》,并表示自己对荣禄无意,因此辞谢了朝廷的荣誉。
顾欢的事迹显示出他是一位真正追求内心平静与精神世界探索的人。他晚年的生活非常简朴,每天早晨出门,就有鸟儿飞来取食,而这些都证明了他的精神修养与对自然界的理解。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顾欢及其著作的记载,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哲学著作,如《王弼易二系注》、《尚书百问》以及《毛诗集解叙义》等。
然而,顾欢最负盛名的是其对于黄老思想和阴阳术数方面的研究。他的事迹也反映出了一个时代背景,即南北朝时期释、道两教之间存在着激烈斗争。在这个过程中,顾欢撰写了一篇名为《夷夏论》的文章,用以辨别释、道二家之间是非优劣,同时强调中国文化独特性和宗教信仰应当根植于本土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