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骞向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道与孝的差距有多大?孔子回答说:“道是自然的妙用,而孝则是人道的至高德。它能够包容天地、生育万物、塑造形体、培养本性,并且其功绩虽然巨大,却不自视为掌控宇宙之手,不被感知,不被听闻,不被感觉到的。我们称之为‘道’。当把‘道’应用于人类时,我们就称之为‘孝’。” 孔子接着解释说,“好好侍奉父母,就是尊重他们,这样做就是最根本的事情,意图顺应他们的心意,让他们感到温暖和满足,无所不至,一言一行、一心一念、一举一动都不敢忘记父母。”
“在对待君主方面,我不能不忠,在对待朋友方面,我不能不诚信,在对待下属方面,我不能不恭敬,在做善事方面我不能懈怠。我即使独处一人,也不会放松我的诚实。这就是完整的孝顺。” 孔子总结说,“只有真正诚实到极点的人才能通达到这个层次。”
孔子的这些话中包含了关于性恶论的问题,即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教化来修正和完善。在社会中,人们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这包括父母与孩子、君主与臣民以及长者与年幼者的关系。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孔子提倡教育要以礼乐为基础。他解释说,“礼”和“乐”相辅相成,它们可以修饰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文明而又庄严。当一个人懂得了这两者的价值,他就会变得文明而有礼貌,就能成为一个贤士。
孔子的这一理论对于个人行为规范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帮助维护社会秩序。在家庭里,当儿童学会了尊重并照顾父母,他们将会成为好的父亲;在政治上,当臣子学会了忠诚地服从君主,他们将会成为好的领导者;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彼此间的关系,他们将会更有效率地互相合作。
因此,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原则,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品质的人,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谦逊、宽容、高效运行的社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