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庚桑子诗解孝通神明社会教子贞正长幼之道

题文诗:闵子骞问,道与孝相去若何?仲尼对曰:道者自然之妙用也,孝者人道之至德。其包运天地,发育万物,曲成类形,布丕性寿,其功至实,不为物府,不为事官,无为功尸扪求视听莫得而有字之曰道。用之于人字之曰孝。

孝者善事父母之名也。夫善事父母敬顺为本意以承顺承颜色,无所不至发一言举一意不敢忘父母营一手措一足亦不敢忘父母。事君不敢不忠朋友不敢不信临下不敢不敬向善不敢不足勤虽居独室中亦不得懈其诚此谓全孝故孝诚通神明光于四海,有感必应善事父母所致也。

昔者虞舜其大孝矣!庶母惑父屡憎害舜心益恭惧而无怨谋使浚井下土实之时天震动神明骏赫道穴而出奉养滋谨由是玄德茂盛为天下君善事父母所致;周文王以为太子也,其大孝矣朝夕必至乎寝门外问寺人曰兹日安否何如曰安太子温然喜色小不安节太子色忧满容朝夕食上太子必视寒暖节食下必知膳羞所进然后退寺人言疾太子肃冠齐膳宰馔必敬视汤液贡必亲尝尝馔善则太子亦能食馔寡太子亦不能饱以至复初后亦复初君后有过怡声以讽君后所爱虽小物必严龚是故孝成于身道洽天下雅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言文王静作进退天必赞纣不能害梦启寿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善事父母所致。

闵子骞乃退而质诫仲尼说:“吾闻教子的义乎?”仲尼答:“三王教子的法,大略皆礼乐。”“礼乐”孔孟不同见,“礼”则孔孟同见,“乐”则孔孟异见。然而三家并非完全否定,而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给予肯定或批评。此处讲的是儒家的主张,即通过学习礼仪和音乐来修养内心、陶冶情操,以达到品行端正、行为优雅的效果。而且作为臣子的修养更重要,因为他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而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则需要选择忠良、贞正的人士作为师傅,让他们明白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尊重长辈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德行的人才。在家庭中,他能够做到与父亲母亲一样,没有任何私欲,只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他没有私心,没有个人利益,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行为被誉为高尚和伟大的原因。在社会上,他的行为被广泛传颂,被认为是一种理想化的榜样。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这一理想化状态,因此他的生活方式被称作一种“无为”的生活方式,即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不放弃原则,也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牺牲原则。这就是“无为”,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尊崇他的原因之一——因为他能够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即使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不放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