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与庄子马蹄共鸣破除仁义枷锁回归自然本性

道德经全文与《庄子·马蹄》共鸣:破除仁义枷锁,回归自然本性

张永祥

《马蹄》开篇即言马之本性:食草饮水,奔腾欢悦,活得悠然自得,颇具风骨。伯乐一来,从此汩没性灵。庄子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动词,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真实到近乎残酷的伯乐治马画面:“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 之、渴 之、驰 之、骤 之、整 之、齐 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荚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马儿身上遍是伤痕,死者过半,受尽苦难与折磨的幸存者,也只能在鞭子下和车套中苟延残喘,度过丧失尊严的余生。而这一切,只因为伯乐的一句“我善治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不曾考虑过其他生物的喜怒哀乐,更何况它们所承受的境遇如何?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却常以万物为己而生,用万物为己所用自居。即使善于识马如伯乐,也不能适应其天性,而是用暴力使其服从,以便使用,以千里名号贬低生命价值。这是一种何等残酷!使动物丧失自然本性,在鞭策下苟延残喘。

庄子的理想社会是“至德之世”,在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差别,不但人和人之间亲善友好,也和动物相处融洽。野兽们可以任意牵着四处闲逛,小鸟也不怕人们爬上树来窥探。“彼民有常性”,他们不知道聚敛财物或贪求名声,因为他们不懂得使用技巧驯养动物。百姓无知而无欲,如同生活在安详美好的远古社会。

这样的理想社会正是庄子的逍遥思想的大展示。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外界强加,没有精神束缚,即仁义礼乐都不是问题。思想没有规范约束,就能自由发展。这就是庄子的“至德”——纯净的心灵与自然天性的结合。

然而,我们现实中的世界充满了冲突与斗争,无休止地追求权力和利益,对抗他人的不同意见,即便是在知识分子中也是如此。当我们被迫选择站在自己认为正确的一边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清醒?当我们的欲望膨胀到不可收拾,当人类举起科学文明的大旗去征服星球乃至宇宙时,还会有人敢于离开主流走向梦想吗?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庄子提到的神人,他身上的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因此那些仁义礼乐,只不过是尘世间的小事,他们出现反而破坏了原始淳朴与真实。那片“同域而居”的故园,本来就是我们的精神寄托,不必苦寻或徒待它降临。

岁月流转荷载悲欢,但丝毫不眷恋河岸旁风光,它引领我们向未知远方。也许,只有历经沧桑后,我们内心深处对故园热望才会被点亮。在山重水复之后,那份回家的热望才能真正展现出来。而庄子的言谈,将成为支撑那热望的一棵参天巨木,在故园大道上守候着怀抱明澈了然的心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