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看来,士君子应以富贵为标志,而道家则有所不同。庄子拒绝楚王的礼聘,以“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表明了他对物质享受的淡泊之心。这种态度正是道家的风范。
到了魏晋时期,士人们空谈老庄,并以此作为名士风度的一部分。其中,“竹林七贤”尤为著名,但他们也无法改变五胡乱华或阻止宗室之争,只能悲叹和恐惧。在这种无奈中,他们放浪形骸,寻求避难。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的做官者,他位列三公,但即使如此,也难以保持始终如一。当他被征召为侍中时,有人试图通过十丈细布贿赂他,但尽管没有接受,这样的行为还是让清议视之不佳。此后,他身为宰相,却并不关心天下大事,更不用说去匡救。他把政事交给僚属自己则轻率外出游逛,因此史称他的性格简要,不治仪望。
俭啬是一篇共有九条,其中四条记载了王戎的事迹,《晋书》指出他的性好利,多置园田水碓,使得财富聚敛无已。据说他曾私自修建园宅,被免官后又赎回。他与夫人手执象牙筹计算财产日夜不辍,同时又十分吝啬,即使女儿婚嫁,他只送了一件单衣,而且还讨回。此等行径显示了他的极端贪吝。
然而,也有人认为王戎在乱世中的隐居,是一种避祸于乱世的智慧。戴逵评论:“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但无论如何不能将其视作清廉,因为那时代的士人很难保持清廉,而名士风度需要喝酒和吃药,那些五石散更是费钱费力,不可谓非黑暗来源。而世风奢侈,让大家只能这样做。”
不过,在混浊世界里,还有一些人能够超然脫俗,如《世说新语》中的两个故事:周镇远行时遇暴雨,只用一条小破船,却依旧被视为清廉;韩豫章遗绢百匹都不接受,最终只剩一匹也不肯收取。这些人的品格,比起那些荒唐浮华的名士,更令人敬仰。但魏晋士人们却迷失本心,一方面放纵自身想超凡脱俗,一方面忙求品评汲汲于富贵,这样矛盾痛苦永远无法真正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