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宗国在儒家看来,富贵加身而锦衣玉食是士君子的重要标志吧,而道家则不同。这种不同在庄子身上尤为明显,当楚王派使者礼聘他时,他说了句千古名言:“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这种宁愿“泥中自在”的态度,正是标准的道家风范。
庄子是崇尚淡泊的,但到了魏晋时期,却变得香火鼎盛起来,因为那时的士人们喝酒、吃药之外,纷纷空谈老庄,作为名士风度亦为仕晋之道吧,而风度之最者便是“竹林七贤”了。“竹林七贤”是名士中的名士,但他们是人不是神,他们改变不了五胡乱华,也阻止不了宗室之争,只有悲叹,只有恐惧,绝望中只好放浪形骸,在酒乡中避难。虽然也可说是一种无奈,但他们为官总是不严重渎职,不误国误民。
“竹林七贤”中做官最大的应该是王戎,他位列三公做过尚书令,可他却难以“贤”始“贤”终。当初,他父亲王浑死后,故吏赠钱百万,王戎辞而不受,由此显名。钟会评之:“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太康三年(282年)王戎被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以十丈细布贿赂王戎,王戎虽然没有接受,但写信感谢刘肇,为司隶校尉刘毅。尽管晋武帝为王戎开脱道:“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然而王戎从此为清议所鄙再后来,他身为宰相,却并不把天下大事放在眼里,“与时浮沉,无所匡救。”他把政事委托给僚属自己轻身外出游逛,有着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
《世说新语》记载俭啬一篇共有九条,其中竟有四条记述了关于他的故事。他性好利多置园田水碓聚敛无已富甲京城。他早年在荆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园宅,因此被免官,这些行为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像他这样的人物也不容易保持清廉。而且那些由五种矿石调制成的“五石散”,费时费力更费钱财,那些由此产生的问题,让人的心灵深受打击。
其实,在那个混乱的世界里,也有人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世说新语》中还有两个故事展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力量: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被发现暴雨卒至舫至狭小又大漏殆无复坐处,说出了感慨的话;韩豫章遗绢百匹都不接受,以减半到一匹仍然坚决拒绝,这两个人物展现了一种高洁纯粹的心态,他们对待金钱和荣耀持有的态度,是我们今天可以学习的一面镜子。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要真正超脱尘世间的诱惑,我们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去追逐那些表面的繁华和短暂的荣耀。在一个充满矛盾痛苦的地方寻找真理,最终还是要回到内心深处去探索和体悟。这就是魏晋士人的廉洁观,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旅途中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