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元君信仰在宋代就已有所萌芽,明朝时期则是其信仰体系的鼎盛时期。道教中对碧霞元君的尊称为“天仙玉女”,她被认为能“庇佑众生,灵应九州”,并且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在民间传说中,她不仅能保佑妇女生子、儿童无恙,还能保佑农耕、经商、行旅和婚姻,同时还具有疗疾治病和救人于危难的能力。
碧霞元君信仰体系的核心是“主生”思想,即她作为生育之神,对于人们尤其是女性来讲具有极高的地位。她的道场设立在泰山,这座山因其位置和地理而被视为东方之首,也因此与日出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生命和新生的开始。在《风俗通义》中,“泰山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泰,所以为五岳之长。”这说明了泰山的地位与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者对碧霞元君进行了研究,其中罗香林先生最早系统地研究了这一主题,他将碧霞元君的来历归类为“民间凡女得仙说”。他的论文详细阐述了这一点,并且提出了多种关于碧霞元君来源的说法,但最终支持的是一个较为平实的人文主义解释。
从明代开始,大规模祭祀活动便围绕着泰山中的碧霞元君展开。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罢免了泰山神东岳大帝的一些封号,使得东岳大帝与 碧霞元君的地位变得更接近,从而促进了后者的崇拜。此后,便有更多官方祭祀活动针对著名女性神灵,而非男性主神,这进一步巩固了民间对于碧霞元君信仰体系的情感认同。
清代初期,当时著名学者孔贞瑄在《泰山纪胜》中写下:“东岳非小民所得祀,故假借碧霞云尔。”这表达了一种观点,即由于普通百姓无法直接祭拜东岳大帝,他们便转而向更加亲切可靠的大众文化英雄如 碧霞元君寻求慰藉。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末,并影响到了现代社会。